(原标题:消费金融加速数字化规范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消费作为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对于稳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扩大需求提振消费的政策持续加码,在这一过程中,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消费的持续恢复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专家表示,发挥金融拉动消费的作用,重点在于市场和机构能够提供吸引大众消费的新型商品和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这其中,与终端消费密不可分的消费金融迎来发展机遇。
布局消费金融牌照
作为金融业的分支之一,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9年,原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选定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城市参与试点。自2010年开始,北银、锦程、中银和捷信4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消费金融公司正式“破冰”。截至2012年末,这4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达40.16亿元,贷款余额为37.09亿元。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至30家,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
消费金融公司从试点初期的4家增至30家,资产规模增长接近200倍,一方面得益于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引领下,我国消费市场潜能持续释放。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8.8%。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随着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场景不断出现,消费金融公司抓住经济转型机遇、优化消费结构,加速形成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自身在不断精准定位,让产品和服务逐步满足市场需求。比如,3亿左右的新市民为消费金融提供巨大展业空间。记者从招联金融获悉,招联金融积极落实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出“新市民筑梦行动”,为新市民打造多个“定制化”金融服务,有效解决新市民日常生活消费资金周转困难。截至2022年7月底,招联金融累计服务新市民超过1500万人。消费者苏小小告诉记者:我现在已经成为某消费金融产品的忠实用户了。例如购买3C产品、绿色家居和家电,只需在手机上简单操作,资金就可以快速到账,大大地方便了生活。
正是在政策鼓励与市场红利的合力驱动下,消费金融这块蛋糕越做越大。今年以来,兰州银行、上海农商行等银行纷纷表示要加大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布局力度。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畅通内循环背景下,商业银行为扩大零售业务,已将申请消费金融公司牌照作为重要战略部署。
从近几年消费金融发展趋势看,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审批提速后放缓。但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9月份获批筹建,再次点燃消费金融展业的热情。建设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为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将以公司化、专业化经营扩大消费金融服务覆盖面。
“对于建设银行来讲,筹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目的在于拓宽客群层次,银行消费贷款更偏好中高资质客群,可借助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拓展长尾客群,实现差异化覆盖。随着客户资质的变化,也可能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引流与协同。”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也是一层考量,通过让渡部分股权,商业银行可以在掌握控股权的前提下引入优质合作伙伴,通过股权纽带强化利益关联,拓宽消费金融生态圈。
从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大股东背景来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依然是主流,但是参与主体日渐多元化。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部助理总监胡雅梅表示,银行作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投资主体,一方面可利用自身资金优势,通过消费金融公司牌照覆盖长尾客群;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可全国展业,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区域性银行异地展业限制。
驶入数字化快车道
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并非坦途大道,多数机构是摸着石头过河。试点初期,其在业务上延续银行的零售展业经验,以线下展业和渠道代理为主。但是,随着展业范围的扩大和同业竞争的加剧,人海战术已难以满足业务需要,如何降本增效才是消费金融机构生存的王道。“消费金融公司服务客群具有客户单价低而频次高等特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运营成本,且多数客群缺少信用记录和抵押物,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很难有效满足这类客群的金融需求。”马上消费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如此海量的交易数据和较高的成本投入,此时的消费金融公司把目光聚焦在数字化手段上,依托金融科技进行数据积累与模型训练,开展系统的风控识别和精准画像。
目前,消费金融市场已驶入数字化快车道,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业的创新应用,已经深刻影响了居民获取消费信贷的习惯。而拥有数字化技术加持的消费金融公司,将金融产品嵌入用户就业创业、孩子上学等场景中,有效满足用户生活所需的金融服务。随着消费金融线上生态逐步完善,消费金融机构逐渐转战线上运营。
中原消费金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深耕细分客群,充分利用自研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系统,为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客群推出相应的产品:针对广大有消费借贷需求的各类客户群体,推出主打线上小额借贷的中原消费金融APP,增强用户的服务体验和成长性;针对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小微企业和产业基地、园区中的客户群体,推出主打线下大额APP,坚持“去中介”业务模式,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高额度、更低利率和更加便捷的服务。在重庆从事10余年餐饮行业的李杨告诉记者,年初遇上了疫情,用手机申请消费贷款后,不但到账十分迅速,而且利息低,当天就借到了近20万元,缓解了燃眉之急。
消费金融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是全产业中先进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试验田。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对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出台多份意见,比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这些举措将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迈向更成体系的新阶段。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把金融科技贯穿到获客、产品、运营、风险等各个环节,通过“精准识别、精确匹配、精细运营、精致体验”驱动数字化经营,让消费金融机构得以把更多节省下来的成本让利给长尾客户群体,实现“惠”无止境。在当下发展消费金融,更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提升运营效率和风控效率,降低服务端的成本,推动客户端利率下行,为消费金融机构降本增效和微利经营提供重要支撑。
警惕过度下沉风险
近年来,监管部门对贷款类机构资本充足率有较高的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因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而慢慢掉队。相比之下,消费金融公司已成为受资本布局青睐的平台之一。
一般消费金融公司在成立之初,其资金来源以内部融资为主,多数依赖股东的资金拆借以及股东存款。随着消费金融公司后期业务的发展,在银行同业、金融债、银团贷款等渠道融资的基础上,政策上也在鼓励消费金融公司拓宽资金来源。2020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提出符合条件的相关机构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旨在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多渠道补充资本。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获得资金成本逐步降低,再加上风控技术能力提升,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实惠的金融产品。不过,部分消费金融机构大额增资后,为快速扩张业务,加速下沉市场,以较低价格吸引难以进入一般金融机构的征信“白户”。对此,董希淼认为,在我国居民杠杠率上升较快、消费金融市场违约率持续加大等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并非越下沉越好。越下沉的客户,征信记录越欠缺甚至空白,相应地,偿还贷款的能力和意愿越薄弱。若消费金融机构片面追求贷款规模和增长速度,极易产生“过度借贷”等社会问题,不可不防。
董希淼建议,消费金融的普惠服务保持在适度合理范围内尤为必要,可有效防范过度下沉、过度授信带来的“不该贷”和“过度贷”等问题,从而进一步降低“共债”风险发生概率。从政策安排上来说,建议相关部门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个人借款授信额度。
专家还建议,从长远看,消费金融可覆盖的客户群体半径范围主要由各机构自身风控能力半径决定,仅依靠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模式并不可持续。在行业竞争激烈、监管趋严的当下,消费金融已经从快速扩张转向规范发展阶段,要从合规发展、风控建设等方面加大升级。(本报记者 王宝会)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