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化建设重塑银行服务“内核”

2019-01-02

  一支笔、一个算盘、一本账簿,曾经是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所有工具。         上世纪80年代,银行还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那时候到银……

  一支笔、一个算盘、一本账簿,曾经是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所有工具。
        上世纪80年代,银行还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那时候到银行办理业务,在柜台前可以看到里面摞得高高的账本,工作人员算账用的是算盘,记账用的是笔杆。而现在,随着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最后一批114个手工作业营业网点在2018年7月份完成电子化联网,即便是在海拔3000多米的西藏林芝等偏远山区,人们也可以实现通存通兑,并在农行的任一网点取款、转账。在西藏以外的其他省区,足不出户,“一‘网’打尽”,更早已成为人们获取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式。
  事实上,不仅客户接触到的金融服务在变得更快捷、更方便,在客户看不到的IT后台,银行的信息化发展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银行单笔转账支付交易的处理响应时间已压缩到50毫秒内,IT核心系统实现了账户数、单日交易能力从千万级向亿级的飞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40年来,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到现代社会的革命性跨越。
  信息化与时俱进
        上世纪70年代,我国银行业信息化蹒跚起步。1974年,中国人民银行引入60/61型电子计算机,开始从事联机业务处理和批处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手工处理的工作进行电子化,这是银行业信息化的第一个阶段。收钱、点钱、核对储蓄卡和储蓄凭条、登记存折,然后交由另一人做复核……手工作业时期繁琐的工作流程,一经电子化处理,业务效率便出现革命性提升。而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单机批处理业务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银行信息化正式起步。
  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对生产效率的革命性提升作用被越来越深入地认识。中国金融业也下定决心,排除困难,真正走上金融信息化之路。这一阶段,我国开始较大规模引进和推广计算机系统及技术,在完成银行业务的联机实时处理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网络系统,逐步实现了通存通兑功能。
  1995年7月3日,招商银行在深圳发行了“一卡通”银行借记卡,这是一张印有金色葵花灿烂开放图案的小卡片,“一卡通”集多币种、多储种存折、存单于一身,实现了在金融电子化方面的突破。1994年年末,招行全行储蓄存款只有15.7亿元(折合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甚至还不及中心城市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大储蓄所。而在“一卡通”发行后的3年内,到1998年,招行吸收储蓄存款突破110亿元,个人业务实现飞跃式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也步入一个新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加快,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原有的省级集中的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金融改革的需要,只有真正的全国性数据大集中体系才能支撑金融业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所谓数据大集中,就是把几十个省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最后集中到国家级的单一数据中心,所有业务在后台都由这个数据中心统一支持。也就是说,无论用户在哪里,以哪种方式在账户中发生交易行为,所有的计算和处理工作都通过网络由全国性数据中心来处理。
  1999年,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启动数据大集中工程,将该行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处理。2002年,两大数据中心成功挂接,成为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此后几年,我国其他大中型银行也陆续完成了银行数据的大集中和多中心化。
  数据大集中之后,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日趋成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网上银行、在线支付等新型服务渠道不断涌现,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用户体验不断革新
        信息化给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它促使银行较以往更贴近市场和客户,信息技术在我国银行业中的渗透极大地推动了银行业务的扩展和管理水平的深化。
  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及业务渠道应运而生。ATM和POS机结算终端广泛使用,分流了银行柜台的业务量,提高了银行离柜业务的交易量和创利水平。此外,依托信息网络为主要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等为代表的电子银行系统,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业务创新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
  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成为国内网上银行业务的市场引领者。1998年3月,中国银行在国内率先开通了网上银行服务。1999年4月,建设银行启动网上银行,在北京、广州、四川、深圳、重庆、宁波和青岛进行试点,标志着我国网上银行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此后,中行、建行、工行等陆续推出网上银行,开通了网上支付、网上自助转账和网上缴费等业务,初步实现了真正的在线金融服务。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24×7×365的全天候服务,足不出户,在家动动鼠标就可以轻松实现购物、缴费等目的——网上银行的出现,以革命性的技术创新颠覆了用户体验。
  进入21世纪以后,网上银行的流程更加现代化,网上银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2010年,我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达553.75万亿元,截至2010年年底,注册用户超过3亿人。时间的节省,效率的提升,让网上银行成为越来越主流的银行服务渠道。
  伴随着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移动银行业务在经过先期预热后,逐渐进入了成长期。移动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服务,而且极大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移动终端所独具的贴身特性,使之成为继ATM、POS机、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银行服务方式。
  打造IT新“核心”
  在银行IT应用系统总体架构中,只有有了核心业务系统这颗“心脏”,各应用系统才可以“活”起来,应用系统之间的“血液”才可以顺畅地流通,最终支撑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实现。
  从PC互联时代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移动终端用户和交易量大幅增加,且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系统接入到银行,这些趋势都造成银行业务量逐年翻番。而随着利率改革逐渐深入,银行需要第一时间响应市场和客户的要求,快速生成配置化批量产品。这些都对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对现有的IT系统架构、业务体系进行重构和优化,打造运行高效、长期可用、满足专业化经营要求的新一代系统。
  2008年以后,以业务转型为契机,多家银行开始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核心系统。
  2009年,农业银行启动了庞大的系统建设工程项目——“蓝海工程”,在交易量持续走高的前提下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的安全“换芯”,实现了从“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2012年,中国银行提出智慧银行战略,并逐步完成了核心银行系统转型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了信息科技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银行开始采用互联网架构和技术,尝试分布式架构的核心系统,系统从封闭向开放、从粗放向精细转变。
  招商银行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于2010年启动规划,从规划到投产历时3年。如今,招商银行将自己定位为一家“金融科技银行”,把金融科技作为转型动力,着力布局金融科技,加快打造数字化招行。现已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出闪电贷、刷脸取款、“一闪通”支付等创新服务。
  2016年10月16日,平安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首次成功采用互联网架构与技术,上线了其代号为“腾龙”的新核心系统,平安银行也借此实现了账户数、单日交易能力从千万级向亿级的飞跃。
  信息化的力量,正以令人震惊的发展速度改变着银行业的面貌。(本报记者 周萃)
  (来源:《金融时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