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 正文

为何要严打“穿马甲”的消费贷

2017-12-06 舆情

  随着房贷收紧,多地银行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的情况增多,甚至出现消费贷变身“首付贷”的现象。在银监会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银监会审慎规制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风险防控,其中,严厉打击“首付贷”,严查挪用消费贷款资金,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
  猛增的消费贷
  “尊敬的客户,感谢您办理我行消费贷业务,为持续追踪资金使用情况,现需您上传相关消费凭证,请于2017年11月30日前通过我行信用卡网站完成凭证上传。”据记者了解,近日多家银行都向使用过消费贷的客户发送了类似短信,要求客户提供消费发票,贷款资金流向等消费贷消费凭证。
  什么是消费贷?消费贷的用途是支持居民的各类消费支出,包括教育、旅游、房屋装修、购买耐用品等,监管部门多次强调消费贷款禁止用与购房。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楼市现象研究》显示,2017年3月以来新增房贷出现明显回落,而2015年5月以来的新增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则出现大幅度攀升。观察短期消费贷款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同比增幅,2017年3月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明显偏离稳中有升的零售额同比增幅。如按社会零售额同比走势估算,3月以来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3700亿元,估计其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30%。从各地的消费贷数据来看,全国多地区出现消费贷款异常增加现象,其中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四川等6地,月度新增个人消费贷款较5月呈现出明显攀升。据《报告》统计,9成新增异常贷款都出现在上述地区。
  消费贷如何换“马甲”进楼市
  消费贷如何用于购房?据媒体报道,有的房地产销售公司可以从2-3家银行借出几十万到100万元的消费贷,申请人只需要提供身份证、社保卡、工作证明及半年的工资流水。如果单位比较好,税后月工资能拿到1万元,银行就能批30万-50万元。
  “但现在基本不可能了。”省会一位从事房屋中介买卖的人员告诉记者。在近期不断升级的消费贷排查中,对金额较大的消费贷借款人,银行可能会进行走访,收集资金使用凭证,如发现资金被违规挪用,将要求提前收回贷款。即使只是对一般金额的客户,银行也会通过贷后回访等手段监测其资金支付是否合规。日前还有消息称,有银行直接暂停了消费贷的审批。
  9月20日,广东地区发文,严禁个人消费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投资及支付购房首付款或偿还首付款借款等行为,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消费贷等。北京、江苏、深圳三地监管部门也先后发文。
  省会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个人申请的消费贷和抵押贷款是禁止买房的,但如果购房者用于买房,一经发现,会要求客户立即偿清贷款。“此前,部分银行在办理消费贷时,没有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导致了消费贷违规流向投资其他领域,这正是让监管部门这次痛下狠手的原因。”这位银行工作人员说。
  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主要采取的监管方法有三种:一是开展风险排查。北京、广东、上海、广西、贵州等银监局迅速部署开展消费信贷资金流向排查,北京银监局要求重点关注“房抵贷”、借款人或其配偶短期内办理多笔业务、贷款发放后资金迅速回流、收入证明金额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等风险特征的贷款业务;广西银监局要求逐笔报告信用贷款超过50万元、抵押贷款超过100万元、信用卡分期付款超过30万元的资金用途情况。二是加强规范管理。福建、深圳、广西、江苏、内蒙古等省(区、市)出台多项监管政策,重申监管要求;广东银监局明确要求原则上不发放金额超过100万元或期限超过10年的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福建个别银行已将消费贷产品的自助提款额度由30万元降为20万元。三是加大监管问责。江苏、上海、福建、重庆等银监局针对消费贷款用于个人购房首付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督促整改落实,部分银行也对违规挪用资金做了收回处理。
  消费信贷数据亟待健全
  业内人士介绍,消费贷他用,会引发诸多问题。最严重的负面后果就是银行与房企及涉房贷款之间这种藕断丝连的关系,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较大,它会使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效力被销蚀,不利于中央政府构建楼市调控长效机制,最终有让银行信贷资金重聚楼市之虞,会再次加剧楼市泡沫膨胀。
  有金融专家表示,要想办法斩断银行与房企及涉房贷款之间这种藕断丝连的关系,一是银行应切实转变信贷经营理念,自觉切断与涉房贷款之间过分依赖的利益脐带,积极寻找战略新兴产业信贷项目;二是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划定涉房贷款红线,对越禁者予以严厉处罚,增强震慑力;三是各级政府应积极作为,通过发起设立各种政府担保基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将银行信贷投放兴趣吸引到当地实体经济发展上来,消除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后顾之忧;四是为房企融资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进一步打通房企债券发行、上市融资之路,让房企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把更多精力放在直接融资上,在直接融资上迈出更大、更稳健的步伐。
  同时,这件事也说明金融信用记录不够完善。业内人士分析,目前,银行之间的消费信贷信用档案信息不能共享,有些信息记录也不是很健全,这使得一些人钻了空子。例如,有的人从多家银行的信用卡透支同等额度用于购房,这些资金很难监管,但如果建立健全消费信贷信用档案的大数据,让银行间共享信用档案信息,就能给所有银行提供贷款客户的信用参考。(记者 刘立)
  (来源:《河北日报》2017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