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克思:崇高的精神 伟大的人格

2018-05-1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开篇就讲到了“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开篇就讲到了“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我们学习并信仰马克思主义,进而崇拜其人,不仅因为他的思想是科学真理,是无产阶级追求人类解放的有力武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
  崇高的精神 伟大的人格——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一)
  马克思在17岁读中学时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的职业选择是要“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他在这篇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他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一个17岁年轻人说的话。其思想之深刻,感情之炽烈,眼界之宽广,气概之豪迈,堪称千古一人。正如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马克思用他奋斗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自他去世以来,确实有无数高尚的人面对他的骨灰洒下热泪。我们每一个信仰他的思想的人,都会对他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伟大情怀,无限向往,由衷崇敬。同时,在这深挚的崇敬中,我们也会感受到他的强大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心灵震撼,为我们涤荡一切庸俗杂念,使我们得到心灵的充盈和洗礼,让我们变得更加向往高尚,更贴近马克思的伟大心灵,更深信马克思及其追随者的伟大梦想。
  (二)
  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不单是一种志向、一种抱负、一种担当,这对于马克思来说更是终其一生的考验和磨砺。因为在他那个时代,在欧洲,要想为人类幸福而工作,就必须与各国的资产阶级政府作斗争,揭露他们,批判他们,打击他们,宣判其末日的来临。这就决定了马克思的一生难得有安生的日子。事实正是这样,由于从事革命活动,1848年12月普鲁士政府剥夺了马克思的国籍。从此,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他成了没有国籍的“黑人”,直到去世。
  普鲁士政府、法国政府、比利时政府,以及普鲁士科隆当局轮番将马克思驱逐出境。房东甘当警察的帮凶,把马克思一家的行李和家具扔到大街上,强令他们搬离。布鲁塞尔市政当局更为可恨,他们先是带走了马克思,随后又以莫须有的理由把燕妮也抓进监狱,而且把她和一个“狂暴的疯子”关在同一间牢房。
  如此颠沛流离的生活,几无容身之地的处境,足以毁灭一个人,而马克思是怎么看待的呢?他不乏幽默地说:“我是世界公民。”
  终其一生,马克思都以“世界公民”的身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公民!
  “世界公民”,我们现在谈起来似乎是个佳话,看上去也很浪漫。可是,如果你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曾经拥有一定身份、优渥生活、才华横溢的人,有妻儿老小一大家子人,被各国政府当局下驱逐令,不得不到处迁移,连个合法的国籍都没有,家里人怎么看你?亲友怎么看你?社会怎么看你?能够不顾这一切,仍然坚持走自己认定的道路,不改初心,内心该拥有什么样的梦想和信仰,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这样的“世界公民”,全世界只有一个。我们在介绍马克思的自然情况时往往会说,他是德国人,这是不准确的。他只是出生在德国,但是他早已被剥夺了德国国籍。所以从社会身份来说,他已经不是德国人。他后来长期流亡英国,但是也不能算英国人。偌大一个世界,居然没有一个政府敢于收留他,因为他的思想对那个腐朽世界来说太可怕,他的思想足以掀翻资产阶级精心构筑的不平等的社会大厦。当然,如果从现代历史角度评说,当时的任何一个资产阶级政府,都没有资格占有他的英名,因为他是世界公民,他属于全人类。
  (三)
  人生天地间,追求富裕的有地位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是美好的梦想,也是人之常情。确切地说,这也只是“常人之情”。一个有志于献身伟大事业的人,他们的志趣,他们的追求,他们的苦乐,都不能以“常人之情”来衡量。马克思就是这样的人。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说明孔子是有更高尚追求的人。与这个高尚的追求相比,所谓的“富”和“贵”,都是浮云。
  鄙视富贵的,可能有三种人。
  一种是求富贵而不可得,于是口头上鄙视富贵,实际上心里是有苦难言。譬如有的“出世”的人,名曰“斩断烦恼丝”,“六根清净”,实际是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希望,或生活无着,才不得已而为之。当年的朱元璋,身处寺庙众僧之间,心里想的毕竟还是名利。
  另有一种人选择“曲线富贵”的道路。比如古代的隐士,名曰“淡泊名利”,躲进“终南山”,其实是想通过这种办法沽名钓誉,辗转取得富贵,这叫“终南捷径”。这两种人“鄙视富贵”是假,追求富贵是真。我们不去说他。
  除此而外还有一种人,他们不是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没有条件获得富贵,但是当这种富贵,与他们的理想和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能够视富贵如粪土、如浮云,弃之如敝屣。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个人。
  马克思虽然不是贵族出身,但是绝非贫民。他父亲是大牌律师。要知道,在西方,律师是很受尊崇的职业,属于上流社会,收入相当可观。马克思的姨妈和姨父是大名鼎鼎的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有这样的背景人脉,还愁不发财吗?夫人燕妮的家庭背景更不一般,她出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在特里尔城是名门望族,她的父亲路德维希·冯·威斯特法伦是一个大商人,后来成了普鲁士政府一名枢密顾问官。燕妮的哥哥更是“省部级”的高官。燕妮本人曾经是“特里尔舞会皇后”,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从以上社会关系可见,如果马克思要享受锦衣玉食的上流生活,是完全有条件的。他本人是哲学博士,学识渊博,主编过《德法年鉴》和《莱茵报》,普鲁士当局对他的才华非常欣赏。当马克思辞去《莱茵报》主编,回老家与燕妮结婚时,普鲁士政府的特使甚至跑到马克思的婚宴上,威逼利诱马克思与政府合作,替普鲁士政府效力。但是遭到马克思的断然拒绝。
  1867年,马克思一家人在伦敦遭遇困境,吃饭都成了问题。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感到有机可乘,于是派人与马克思斡旋,希望马克思回国效力,马克思又一次毫不犹豫地表示拒绝。他甚至明确说:“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
  这就有一个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马克思为什么视富贵如浮云,放着荣华富贵的日子不过,却甘于终身贫困呢?谁都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今生贫困,就等于与富贵无缘。到底是什么“目标”,竟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能够让他以一生的幸福作代价去追求?
  回答是简单明了的:这个目标就是为无产阶级、为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斗争。在某些人看来,这个目标有点虚无缥缈,无影无形,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如小洋房、大钻戒、乌纱帽、奔驰车来得实惠。可是马克思却以“一生幸福”为代价追求这一高远的目标,就因为他是“雄鹰”,是“世界公民”,他谋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
  (四)
  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这样两句,我很喜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果把“青云”的意蕴理解为“最高最远”,作为等同的价值,此二字也可以换成“革命”。那么,这两句诗用在马克思身上,或许更为合适。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到最后一分钟,“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初心,从来没有改变。尤其可贵的是,他的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遭受各种打击、污蔑和中伤,但是他始终不屈服,不低下高贵的头,坚持为革命而战斗到底。
  自从投身革命运动,贫困就如影随形,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
  马克思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他比我们知道的大多数人都穷。我们再穷也不至于吃不上饭,可是马克思一家流亡到伦敦后却经常揭不开锅,只好靠典当度日。这样的日子你经历过吗?
  据史料记载,马克思一家刚搬到伦敦的时候,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为了节省开支,只好找小房子住。后来,房子越搬越小。1850年春,他们搬进了一个小胡同,租下三间房。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全家的起居室兼马克思的工作室,还有一个小屋子是卧室。一家七口人,马克思夫妇,女仆琳蘅,还有四个孩子,都挤在这一个小屋子里。起初连床都没有,只好睡在地板上。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设想一下,七口人住在一个顶多十几平米的小屋里,是怎样的情景?
  这还不算,最困难的是没钱买吃的,只好赊账。欠店铺的肉钱、油钱、面包钱,欠医生的诊疗费,欠房东的房租,我们且看他自己是怎么描述这段日子的。
  1852年2月,马克思在一封信里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
  “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八到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
  “债务自然大大增加,以致一切最必须的东西都送进了当铺,全家穿得破烂不堪,家里已经十天没有一文钱了”。
  燕妮在一封信中这样描写他们的穷苦状况:“我们的女房东来了,要我们付给她五英镑的欠款,由于我们手头没有钱,于是来了两个法警,将我不多的家当——床铺衣物等,甚至连我那可怜的孩子的摇篮以及眼泪汪汪地站在旁边的女孩们的比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们威胁说两个钟头以后要把全部家当拿走。第二天,我们必须离开这个房子。天气寒冷,阴暗,下着雨。我的丈夫在为我们寻找住处,但是他一说有四个孩子,谁也不愿意收留我们。最后有一位朋友帮了我们的忙,我们付清了房租,我很快把自己的床卖掉,以便偿付药房、面包铺、肉铺、牛奶铺的欠款,他们听说我被查封财产都吓坏了,突然一齐跑来向我要账。”
  没看到这段文字之前,你绝想不到马克思会穷困到如此地步。恩格斯曾用一句幽默的话评价马克思,说他是“口袋里最缺少货币的货币理论权威”。一个人,能够在十天不见一文钱的情况下潜心研究货币理论,这种情景是可笑呢,还是可悲呢?抑或是可叹呢?我认为都不是,应该是可敬。足以让全人类为之肃然起敬。千百年来,只有马克思能够做得到。
  屋漏偏遭连夜雨。在那段最困难的时期,马克思的身体情况也非常糟糕。他后背上生了一个痈,是一种恶性脓疮。一坐下来,因为拉伸肌肉,就疼得受不了,只好保持站立姿势。晚年他还患上了化脓性汗腺炎和胸膜硬化,经常咳嗽不止。恩格斯说,听马克思咳嗽,感觉他的胸腔要炸开,其痛苦状况可想而知。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即便是他最为痛恨的敌人,他也不希望对方落到如他一般的痛苦境地。这是幽默,也是胸怀,更是对病痛的无奈。
  在整个流亡伦敦期间,马克思主要是靠恩格斯的资助维持生活。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我们看马恩通信集,两人谈天说地,谈工人运动,谈古典哲学,谈共产主义远景,最后马克思往往会笔锋一转,“啊,亲爱的恩格斯,我最近预购什么东西,请速寄多少英镑。”求助的直言不讳,帮助的二话不说。由此可见,两个人的关系多么紧密。
  中国有一句俗语,“亲兄弟明算账”。可是这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超出亲兄弟的情义,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友谊可以与他们相比。列宁形容它“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恩格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按照中国儒家的说法,堪称“亚圣”。但是,他为马克思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本来最鄙视“鬼商业”,但是为了有足够的钱援助马克思,他只好违心地在他父亲的公司任职,一干就是二十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无私援助,马克思连吃饭都成问题,更何谈科学研究。
  马克思一生没有一个稳定光鲜的职业,因为他的工作目标是造福全人类。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职业与其专业对口。
  (五)
  马克思的革命意志是最令人敬佩的。他一生受过的磨难和打击无数,但是他每次都能坚强地挺过来,从没有动摇他献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决心。
  在这些打击中,最令他难以忍受的是丧子之痛。
  原来,由于生活条件恶劣,营养不良,马克思一家大人孩子经常患病。1850年12月到1855年4月,在不到4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的七个孩子就夭折了四个,平均一年一个。这样的打击,身为父母,情何以堪?其中他8岁的儿子埃德加尔夭折,对他们夫妻打击最大,马克思几乎痛不欲生。1855年4月,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可怜的穆希(埃德加尔)已经不在世了。今天五六点钟的时候他在我的怀中睡着了(真正睡着了)。”“亲爱的孩子曾使家中充满生气,是家中的灵魂,他死后,家中自然完全空虚了,冷清了。简直无法形容,我们怎能没有这个孩子?我已经遭受过各种不幸,但是只有现在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不幸。我感到自己完全支持不住了。幸而从埋葬他那天起我头痛得不得了,不能想,不能听,也不能看。”
  马克思用头痛代替心痛,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
  燕妮的心情和他一样,她在一封信中说:“我在这个昏暗的异地他乡埋下了我的四个孩子,我的悲痛永远不会消失,永不平息。这种伤痛是无法愈合的,它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不会消失,我的心也不会停止流血。”
  这是一个母亲带血的泣诉。这样的痛苦实在让人难以忍受。可是话说回来,如果马克思不是选择这样一条“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道路,如果他为了一家人的幸福,当个出色的律师,再到“飞利浦公司”兼任个法律顾问,或者接受俾斯麦的邀请,谋个一官半职,那么靠着丰厚的收入,一家人可以毫无悬念地过着上等人的生活。三子四女,其乐融融。所有亲友都会说,马克思是位好父亲、好丈夫。
  但是马克思走了另外一条路。由此,他受到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崇拜。他的思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主义”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的“福音书”。面对他的骨灰,世界一切有良知的高尚人士,无不洒下热泪。
  我们经常谈到“伟大”这个词。伟大是什么?伟大就是牺牲,就是磨难,就是“炼狱”,就是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马克思当之无愧。
  (六)
  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马克思所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足以让全世界的科学家肃然起敬。他四十年如一日在科学的崎岖山路上艰苦攀登,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研究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资本论》。《资本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著作,代表了人类智慧和科学思维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圣经”,而且也是人类数千年文明结出的丰硕之果。
  《资本论》具有重大的内容、宏大的结构、严密的逻辑、详实的资料,堪称科学研究的伟大典范。马克思所达到的科学高度,至今无人能够企及。
  据统计,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和引证了上千本书。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更没有百度,为了查证一个资料,要费很大周折。如果没有电脑一样的大脑,要驾驭如此卷帙浩繁的资料,使之各得其所,更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尤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资料有一个铁则,这是他给自己规定的,就是一定要引证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他称之为行使历史的正义。可以说,自古以来,没听说哪个科学家给自己提出这样苛刻的要求。由此可见马克思科学态度之严谨。
  为此,他在大英博物馆一坐就是三十多年。如果把他来伦敦之前的研究时间计算在内,他整整坐了四十年。马克思只活了65岁,寿命不长。为什么?一是因为穷困,有人甚至说马克思就是“穷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辛苦,数十年如一日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严重摧毁了他的身体。
  中国的儒家这样评价他们的至圣先师:“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原因就是儒者们一致认为,孔子是正统思想的开辟者,开天辟地的功绩等同于辉煌的太阳。
  如果把人类的时空放大到整个宇宙,马克思才是照亮全人类前进道路的太阳,他是全世界无产者乃至全人类谋求解放、谋求幸福的伟大思想的开辟者,他至今立于世界经济学领域无人可以逾越的顶峰。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他的理论,他的精神,他的人格,已经得到了他的信仰者以及不同意见者的无限崇敬。马克思主义者崇敬他,资本主义权威理论家们也崇敬他。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伟大功绩、非凡智慧,还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在经历的艰难困苦中,展现给世界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让人类有了更高远更巨大的光明可以仰望,籍此思索探求未来的方向,可以与一切黑暗以及苦难相抗争,可以永远怀着美好的初心,可以在等待中满怀希望,走常人所不敢走的道路,披荆斩棘、迎风破浪,把一项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无论境遇多么艰危,马克思都像岩石一样坚定不移;无论生活多么艰辛,燕妮依然追随自己的丈夫无怨无悔。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燕妮最理解马克思的事业,最崇敬马克思的精神和人格。
  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穿越时空,光耀千秋!(陈耀辉)
  (来源:《吉林日报》2018年05月11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