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如今不少大学生都患上了“阅读缺乏症”。读书少、以网络小说为主、深阅读缺乏、阅读拖延症等一系列问题成了现在青年学子的标签。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学生们即将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的洪流,面对未知的生活,想要不迷失、不盲从,从阅读开始吧。
阅读“危机”
阅读危机的背后,是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体现
“我身边的同学有些已经一年没有读过课本以外的书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孔子宁说,目前学生课业较重,课余时间本来就少,更多的同学选择上网、看剧来休闲,图书馆的同学80%是在上自习而不是读书。
“大家普遍不怎么读书,读书也以网络小说为主,阅读状况堪忧,阅读类活动很难举办”,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林弈琨说。
“身边大部分人都没有专门买一本书去读,但还是有那种阅读的欲望。如果把拿手机看小说也算上,那还真是全民阅读了”,中国地质大学学生胡峻源“幽默”地说。
事实上,“每个大学生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大家也都想去看书,但面对来自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大家把读书计划一拖再拖,总是想着‘等以后有空了,我一定把这本书读一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刘锦鹏说。
在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前夕,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对北京30多所高校的阅读类社团负责人发出了问卷,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高校阅读生态。这个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患上了严重的“阅读缺乏症”。
1925年,当时的北大毕业生周长宪就曾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现在的青年,老实不客气地说,多数是不大肯用功的;不要说去看参考书,就是照例的功课,能敷衍过去的,又有几个?古人说得好,‘士不悦学’,真不啻替今日的青年写照了。”在那个年代,为了“洗去青年暮气、打破奴隶思想、启发低落的民智”,有识之士奔走呼吁,青年人啊,赶紧捧起书本。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样的话语听起来依然让人警醒。
某种程度上说,大学应当是与阅读最为接近甚至是融为一体的地方,大学生则应是名副其实的“读书人”,然而事实却不容乐观,国内大学生阅读缺乏的现状堪忧。一位在美国读书的留学生曾无奈地说道:美国高校的老师每周都会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并要求做出相应的阅读作业,这些作业是考核学生成绩的重要参考。这对许多中国留学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虽然能够成功被美国高校录取的中国孩子都是学习拔尖的佼佼者,然而他们的阅读能力却往往落后于美国同学。
“与国际相比,中国学生阅读能力较弱,与我们的教育形式息息相关”,清华大学学生李艺认为,国内的教育偏重于讲授和练习,学生们的课余学习以练习性的作业为主。有时,老师也会布置相关参考书的阅读任务,但并不会检查大家到底读了没有。大学时代的许多学生仍处于为考试而学习、读书的模式当中。
在“阅读教育”的缺失之外,整个社会的浮躁情绪也是导致大学生缺失阅读精神的一大原因。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大学生阅读调查显示,阅读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大学生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阅读危机的背后,是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体现。当大学生不以读书为乐,信仰的盲区、精神的枯泉就会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都在反思。“青年人是要下苦功去阅读,去学习,去汲取养料的。这,是让灵魂成长。万望诸君,奋起阅读!!!”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帅奇发出了激情的号召!
书目之争
人生太短,好书太多,我们只有去阅读经典
资料显示,近日来,一份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对照的榜单引来很多“围观”。在国内知名高校发布的2015年高校图书借阅排行榜中,《狼图腾》《盗墓笔记》《三体》等畅销读物位居前列。而一份美国大学生阅读书单上,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理想国》《利维坦》《君主论》。
这个书目也许并不足够全面客观,但它依然引人深思,中国大学生到底在读什么?又该读什么?“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有时不知道该读什么课外书籍,因此不少学生选择了畅销书,许多都是没有营养的心灵鸡汤”,李艺告诉记者。
严肃阅读不能望而却步。“人生太短,好书太多,我们只有去阅读经典”,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说,人们往往对经典作品有疏离感、畏惧感,认为他们太过艰深,晦涩难懂,特别是与现实生活离得太远。其实,这实在是误解。经典作品微言大义,不仅能够使人从中悟出为人处世以及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大道理,也能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说白了,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成长,包括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阅读经典能使人学着去“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并且教人从中发现高贵与美”。
人文阅读滋养心灵。2015年5月28日,《哈佛公报》刊出了一篇题为《成就了他们的那些书》的文章,6位来自计算机、医学、历史等不同领域的哈佛教授回顾了对自己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本书或几本书。《圣经》《大街》《云雀之歌》《瓦解》……令人惊讶的是,如果选出每位书单的第一名,除《圣经》之外,其他5部全部都是文学作品。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力量与价值。文学,可以反映现实之真、呈现思想之源、描绘榜样之路,不仅给人以启发,甚至可以改变命运,这样的影响往往是伴随终身的。
书目选择切忌功利。“我认为阅读不能太功利,不要只盯着眼下的收获”,刘锦鹏说,每个人读每本书的角度都不同,针对同一本书,如果不同学科的同学们能够互相分享一些新的角度,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李艺也有类似的看法,“大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理科专业的学生往往对《红楼梦》《庄子》《老子》等书感兴趣,而文科生又常常爱读《时间简史》等科普读物”。
为学当如金字塔
思考的价值和魅力,才是支撑阅读的内在动力
爱读书、读好书,还要会读书。“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胡适曾如是总结读书的方法。笔者认为,畅游书海之中,青年人一定要具备精读、泛读的能力,更要重视探索和思考的意识。
说到精读,胡适有个四到理论——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他认为,对于值得精读的好书,要力求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好参考书、做好文法上的分析、学会融会贯通。必要时候还要“口到”,“前人所谓口到,是把一本书,能烂熟地背出来。现在虽没有人提倡背书,但我们如果遇到诗歌以及有精彩的文章,总要背下来。中国书固然要如此,外国书也要这样去做。我们有时在小说和剧本上遇到好的句子尚且要把它记下来,那关于思想学问上的,更是要紧了。”胡适说。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平常所吸收进来的思想,无论是听来的,或是看来的,不过在脑子里有一点好或坏的模糊而又零碎的东西罢了。倘若费一番功夫,把它综合起来作成札记,然后那经过整理和综合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脑中,于是这意思,就源于自己的了”。胡适认为,抄录备忘、做提要、记录心得等都是手到的必要方法。
“一个人一生,总应该有十本左右的书是反复阅读的,通过深度阅读,也就是精读,来提升自己的情感度和智慧度”,俞敏洪认为,所谓精读,就是碰到你特别喜爱的书,在文笔上、知识上、思想上、高度上都有启示的图书,就可以多读几遍。
生命有限,书海无涯,泛读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书,泛泛阅读就可以了,主要是为了增加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宽度”,俞敏洪介绍道,他可以每分钟泛读一页左右,一本300页左右的书4个小时左右可以读完。
胡适则认为,开卷有益,读书要博,博是为参考,博是为做人。“达尔文研究生物演进的状态的时候,费了三十多年光阴,积了许多材料,但是总想不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来,偶然读那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便大悟起来,了解了那生物演化的原则”,胡适从此例得出结论,我们应当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读,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中,埋伏着一个很大的暗示。
无论精还是博,不经思考、没有探索的读书意义就十分有限。率真的徐志摩曾幽默地说道:“譬如有人对我说某人学问真不错,他念了至少有2000本书,我只当没有听见——只要多就可以吓人?”他甚至认为,念书也是一种冒险。凭借自己的力量与胆量到不曾去过的地方去找出一个新境界来,好奇的精神便是他们的指南。念书要先生就比如游历找向导,稳当是稳当了,意味可也就平淡了。结果先生愈有良心,你得好处的机会愈少。
阅读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在我看来,在于思考”,郭英剑提出,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当下在倡导阅读时,只见阅读而罕见思想。阅读不仅仅带给人愉悦,更应该带给人思考。思考的价值和魅力,才是支撑阅读的内在动力。愿青年们勤于阅读,善于思考。(李哲)
(来源:《经济日报》2016年06月19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