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猴喜踏祥云来

2017-12-06

   剪纸“封侯挂印” ——猴年漫谈猴文化   灵羊已乘飞雪去,金猴喜踏祥云来。猴,在我国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九,即所谓“申猴&rdq……

  
剪纸“封侯挂印”
——猴年漫谈猴文化
  灵羊已乘飞雪去,金猴喜踏祥云来。猴,在我国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九,即所谓“申猴”。猴,历来深受人们喜爱,自古便被视为吉祥、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猴文化蕴含着丰富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
  今年是农历丙申年,亦称猴年。猴在我国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九,即所谓“申猴”。猴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早在先秦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如《诗经》、《礼记》、《尔雅》、《庄子》、《列子》、《山海经》等典籍中均有猴的“踪迹”。在民间,猴还被视为吉祥、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可以说,猴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极为丰富,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
  
 剪纸“辈辈封侯”
        猴与申的传说
  在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中,猴与“申”相配。汉代王充所撰的《论衡·物势》也说:“申,猴也”。“申”为什么是猴?说法很多。有的认为,十二生肖依照十二种动物的活动时间来确定。其中,申时(15点至17点)太阳偏西,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明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中说:“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意思是申时正值日落之际,猴子在此时啼叫并且活动手臂,兴奋异常,所以人们便将申时与这一时段内最活跃的猴子联系了起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十二地支与十二个动物的性格有关。比如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对申猴的解释是“申为三阴,阴性则黠,以猴配之,猴性黠也”,认为猴子聪敏、狡猾的性格造就了它成为当值日落之际、“三阴”时辰的生肖。
  此外,还有“申者伸也”的说法。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又是一解。
  虽然对于申猴的出处没有统一的说法,但猴子为“十二生肖”之一却早有记载。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是公认的有关十二生肖的最早记录,其有:“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空位无对应物)、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环也、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豚也”的记录。其中“申环”被描述为长得圆脸,像矮小的人。据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所言,“环”就是猨,也就是猿猴。总之,猴被列入“生肖文化”由来已久,它同人们的关系也非常近乎——每十二位中国人里就有一位“属猴”的。

“马上封侯”泥彩塑
  猴与民间民俗
  在我国民间民俗中,猴常常与其他传统的民族吉祥物一起,被人们寄托着增福益寿、富贵封侯的愿望,也被赋予了降吉祥、保平安的文化内涵。
  因猴与“侯”谐音,且“侯”是古代五等爵位之一,故而猴便成了象征升官封侯的吉祥物。为此,民间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如“马上封侯”:猴骑马上;“辈辈封侯”:母猴背负幼猴;“封侯挂印”:猴向枫树上挂印。这些图案常见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见于画稿、文具、什器、玉雕上。现在,民间流行的年画和剪纸上也多有此类图案。
  在我国传统民间文化里,猴又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东晋葛洪《抱朴子》中就有“猴寿百年”之说。又由于猴子天性喜食桃子,而桃在我国民俗文化中为五木之精,是增寿的瑞果,有长寿的寓意,所以不仅民间谚语中有“猴桃瑞寿”一说,在现代的美术作品中,猴的形象也总是和桃子连在一起。中国美术馆的藏品中有一幅齐白石的国画《献果》,一只灵猴身背一大寿桃,题曰:“献果去寻幽洞远,攀萝来撼落花香”。实际上人生长寿、天下太平代表了古往今来多数人的生活理想,因此人们都希望在猴年讨个永寿的彩头。
  古时,人们还认为猴子是防止瘟疫的吉祥物。《齐民要术》卷六记:“马厩内系猴能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说:“系弥猴于厩,避马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引《马经》:“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从这些记载中可知,古代有以猴为避马瘟的习俗。在现代,我国陕西、甘肃、山西一带,特别是陕西渭南地区的农村,许多拴马桩的顶端都雕有石猴,称“避马瘟”。另据考,《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就是取“避马瘟”之谐音。
  此外,民间还传说猴能保佑平安。过去,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家炕头上,常有一个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也有炕头狮)。小石猴专门用来拴六七个月刚学爬行的幼儿。据当地人介绍,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娃长大以后也能像猴一样精明能干。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河南三门峡、陕县一带古渡口的每一个木桩上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桩的顶端,似在东张西望。老艄工解释说,孙猴子水性好,能潜入东海大闹龙宫,敬他可保驾护航,人船平安。

石雕拴马桩
  猴的艺术形象
  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从不缺少对猴的刻画,尤其在中国古典小说的世界里,关于猴的神话、传说、故事非常之多。譬如《世说新语》中就有一段非常动人的记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其他如《搜神记》、《齐东野语》、《墨客挥犀》等书里也有相似的描写。而“断肠”一词也因此成为典故,被历代诗人引用。如唐代诗人常建的《岭猿》诗:“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柳宗元的《入黄溪》诗:“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做断肠声。”宋代诗人范成大《八场平闻猿》诗中“雪涧琴心未是悲,须写峡中断肠时”等句,都是用此典。
  但在猴的所有艺术形象中,最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是《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一只“孤拐面,凹脸尖嘴”的猴子,喜饮酒,爱吃桃,他有着猴子机敏通灵、顽皮好动的特点,又有神通广大,上天入地的本领,还具有丰富的人性。他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来与猪八戒、沙和尚一道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他勇猛无敌、叛逆乐观、蔑视一切权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始终都是人们最喜爱的英雄形象之一。在传统戏曲的舞台上,在皮影戏的投影里,在现代影视剧的镜头里,甚至在儿童玩具的商店里,处处都有“美猴王”的影子。可以说,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其他作品中猴形象的升华,是我国猴文化范畴里的一个典范。

年画中孙悟空形象
  从民俗到艺术,从诗歌到小说,猴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也被寄予太多的文化诉求。所以,猴文化也因其丰富的意蕴与内涵,不断地被加以解读和诠释。(本报记者李卓林)(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吉林日报》2016年02月16日08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