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为中国留下一座盛京城

2018-10-20

古城 沈阳故宫展出的刻凤纹黄铜手炉   采访足迹:铁岭、抚顺、辽阳、沈阳、兴城、北京、南京。为做好“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第四期&ldqu……


古城

沈阳故宫展出的刻凤纹黄铜手炉
  采访足迹:铁岭、抚顺、辽阳、沈阳、兴城、北京、南京。为做好“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第四期“清文化”特刊,报道组分赴各地细致采访,将完整呈现从兴京到盛京的那些往事,还会去南京博物院探访盛京文物,也会前往北京,让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文物为何这么少?
  沈阳故宫的小秘密北京故宫有文物180余万件,沈阳故宫却只有10多万件文物。据记载,清帝东巡都会给盛京带来大批珍宝,这些文物去哪了?原来,沈阳故宫收藏的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文物于1914年被调往北京。这些文物,少数去了台湾,大部分留在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等。
  为何用旧砖盖房子?
  努尔哈赤一直提倡俭廉,修建盛京城时,他也非常会过日子。据说,沈阳故宫大政殿的一些砖头,就是他从辽阳东京城八角殿拆过来的。根据对汗王宫遗址考古发现,汗王宫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也是七拼八凑的。
  为何叫盛京?
  经过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人的建设,盛京城终于在1631年时有了帝都的规模与面貌。皇太极将其正式定名为“盛京”,满语的意思是“穆克敦”,意为兴盛之城。
  沈阳故宫为何有三路?
  沈阳故宫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筑群。东路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的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是皇太极时期建造的,主要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之用;西路的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为乾隆时期建造。
  清帝东巡干什么?
  迁都北京后,盛京成为陪都,原盛京皇宫也就成了陪都宫殿。1671年,康熙皇帝开创清帝东巡祭祖之制,此后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共10次东巡盛京。清帝要驻跸于沈阳故宫,还要举行升殿、筵宴、祀神、阅射、行赏等一系列活动。
  孝庄缘何不葬昭陵?
  皇太极死后葬于清昭陵,而孝庄为何葬在了遵化的昭西陵?据说,孝庄临终前说,太宗在盛京已经安葬很久了,不要再为我打开地宫与之合葬了,将自己葬在孝陵(顺治陵)旁边就可以了。是否确有其事,目前并没有定论。
  辽宁是清朝的肇兴之地,盛京则是清朝的发祥地。
  从兴京到盛京,清太祖努尔哈赤一方面积极融入汉文化,一方面将满族文化发扬光大。
  本报“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第四期主题,将聚焦辽沈大地孕育的清文化是怎样影响了全中国。
  辽宁三城先后为都1754年,乾隆开始了第二次东巡之旅。到达陪都盛京时,他感慨万千,挥笔写下“紫气东来”,后被制作成匾额,悬于凤凰楼上。这块“紫气东来”匾额直到2010年,才被另一块复制匾额取代。
  “辽宁是清朝的肇兴之地,盛京则是清朝的发祥地。”辽宁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廖晓晴指出,清朝入关前这段历史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现在从新宾满族自治县到沈阳,车程仅一个半小时。而300多年前,清太祖努尔哈赤从兴京(今新宾)到盛京(今沈阳),却走了40多年。根据阎崇年的研究,这40多年里,努尔哈赤先后一建卫城,三建都城,两次迁都,就是兴筑建州卫城佛阿拉城与兴建后金都城——兴京赫图阿拉城、东京辽阳城和盛京沈阳城,一迁都城辽阳,二迁都城沈阳。清入关前的三座都城,是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域、不同经济、不同文化背景下依次建成的。
  沈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武斌说,从兴京到盛京,是一个边远民族崛起的过程,是一个地方政权从弱小到逐步强大的过程,也是逐渐建立全国统一封建王朝的准备过程。
  从兴京到盛京,努尔哈赤在向先进的封建制度转变过程中,创造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起源于女真人狩猎组织,经努尔哈赤完善后,成为了清朝的根本制度。后来,又逐渐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最终形成二十四旗。”廖晓晴总结说,“八旗制度的长处就是,旗民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这使得军队具有非常强的战斗力。”
  从兴京到盛京,努尔哈赤与明朝进行了无数次战斗。最被人们熟知的当数萨尔浒之战。据史书记载,乾隆第三次东巡时曾亲临萨尔浒凭吊古战场,并在萨尔浒山的西南山岗(今抚顺县上马乡竖碑村)修建了一座“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石碑。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携后金大军连克今天的沈阳和辽阳等70余座城池,国都由兴京迁到明朝的辽东首府辽阳。
  努尔哈赤几次迁都都是在取得新的战略胜利后,即将统治中心移至靠近下一个发展目标之处或新占领区,而且始终是向外扩展,不再回旧都。
  打造杰出之作从兴京到盛京,努尔哈赤对汉族先进思想文化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从佛阿拉至萨尔浒的几座山城和汗王居室来看,基本上都是依女真族住宅习俗而建造的。等到了修建东京辽阳时,东京城宫殿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呈现出多民族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1625年正式迁都沈阳后,努尔哈赤继承了兴京和东京的建设经验,不仅实现了宫殿的正规化,更创造出了融满汉等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新的城市和宫殿面貌,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城市建设和宫殿建筑中富于特色的杰出之作。
  廖晓晴说,“我认为,努尔哈赤就是沈阳之父。”确实,从迁都盛京开始,沈阳便由一个普通的关外小城一跃成为一代都城,有关“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那么,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是如何修建盛京城的?老沈阳人常说,沈阳是个“大铜钱”。这是因为,在盛京方城(又称内城)之外,还有一个圆形的土筑边墙(又称外城),再加上城市四周另有4个塔寺,内城与外城之间的8条放射状大街,便形成了内方外圆的城市格局,这在古代中国也实属罕见。
  有专家表示,内外城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满汉融合。至于内方外圆的城市形态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至今无人知晓。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修建盛京城之初,努尔哈赤其实并没有做太细致的规划。他就连自己的起居所——汗王宫,仍然是按照“王府”的思想建造的,只不过比其他王府的规模要大一些,而“殿”即大政殿和十王亭建筑群,则延续了“大衙门”的理念,实际上是一个君臣合署办公的大型广场。
  据武斌介绍,努尔哈赤在沈阳的居所,并不在沈阳故宫院内,而是位于中街北面的汗王宫。由此可见,当时的努尔哈赤还没有建筑完整的皇家宫殿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汗王宫竟然是非常简单的两进院落。尽管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豪宅,但内部装修十分气派。
  清文化影响深远从兴京到盛京,努尔哈赤一方面积极融入汉文化,一方面将满族文化发扬光大。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要数创制满洲文字。
  1599年,努尔哈赤创制无圈点的老满文。此后,又对老满文加以改进,改成加圈点满文即新满文。据统计,我国现存满文图书1000余种,满文档案200余万件。廖晓晴回忆说:“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北京故宫的皇史宬参观,老师冲着堆积如山的满文档案说,这些档案你们一辈子都研究不完。可见,满文档案多么丰富。”
  从兴京到盛京,满族传统服饰——袍服,随着骁勇善战的八旗铁骑一道走出山林。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服装必须要适应骑射生活。因此,无论男女都以袍服为主,袍外罩马甲、马褂,以为御寒及装饰。
  清王朝建立后,袍服渐渐演变成旗袍。当时的满族女性,多梳高髻旗头,着过膝长袍,穿高底旗鞋,被称之为旗装或旗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旗袍如今已成为我们的“国服”。
  从兴京到盛京,满族人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居形式:“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像沈阳故宫的五宫,就完全反映了满族这种民居形式。在清宁宫后面,还有一根寓意为“一统江山”的烟囱。在武斌看来,这种建筑的好处有很多,比如会让室内在冬天时温暖如春,而屋内相互连通,正好扩大了使用面积,以便满足日常生活和祭祀典礼的需要。
  从兴京到盛京,还形成了色味丰富、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驴打滚、萨其马等满族传统点心,至今还在餐桌上常见。此外,满族人格外喜欢黏食,经常以黄米和豆类为原料蒸、烙制作,口感黏软甜香,俗称“饽饽”。久享盛誉的满汉全席,更是集合了满汉饮食特色于一身的宫廷盛宴。(文/本报记者卢立业 摄/本报记者杨靖岫)
  (来源:《辽宁日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