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东巡的足迹
2017-12-06 历史
青山环立,江水浩渺。吉林之美,山明水秀。
扼三省之要冲,为两京之屏障,它是兵家重地;二仪分明,八卦、九象俱全,它又尽得风水之妙。
翻开吉林市的历史,“因船而名,因营而城”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辨;
康熙三次东巡,两抵吉林,百年江城又与千古一帝结下难解之缘;
头道码头,康熙的足音从未走远,吉林水师的赫赫战功历历在目;
乌拉街镇,打牲乌拉总管的府邸静静伫立,送贡的车轮声犹在回响;
温德桥北,举头遥望长白山,低头掬一捧松花江水,祭祀的号角声从历史深处传来;
北山公园,揽辔驻马的帝王轶事化成一座桥、一处风景,昭示着灵秀山水的传奇过往……
让我们穿越时光长河,漫步吉林,追寻康熙足迹,重走帝王之路。
船营今犹在,江城美名传
坐标:吉林市头道码头
来到船营区临江门大桥,松花江水在微风中送来清润的气息。思绪跨越历史长河,浩浩荡荡的康熙东巡队伍远远走来,皇旗招展,皇幔飞扬;江岸边,皇幄大宴的丝竹之声与晏晏言笑犹在耳畔……
行至桥下的头道码头遗址公园,可见一组大型青铜雕像群伫立岸边:御马奋蹄,虎虎生威;康熙皇帝昂然而立,意气风发;右立者身着文官服饰;左立者身着八旗将军战袍,伸手指向江面。顺着他所指方向,时光仿佛倒回300多年前,只见江面连樯接舰,旌旗猎猎,水师营将士手执刀矛,英姿勃勃——大清吉林水师列阵于此,等待皇帝检阅。
1682年,为抵御沙俄侵扰,康熙以祭祖问俗为由,首次东巡吉林。这处壁挂式青铜群雕,生动再现了康熙在南怀仁、佟国维、高士奇、曹寅、吉林将军巴海等人的陪同下,率皇太子及扈从诸王、文武官员视察吉林水师营的盛况。
“因船而名,因营而城”。吉林市的历史,是从船营起航。1656年,清顺治帝为加强东北防务,亲调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到吉林设厂造船,并操练八旗水师。船厂地址就在松花江对岸的温德河口至临江门一带。1661年,清廷正式任命吉林水师营总管等各级官员,吉林水师由此登上历史舞台。临江门至三道码头的江岸上,曾是水师营驻地,俗称“船营”。
在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一组沙盘为我们再现了当时船营的历史面貌:辽阔的松花江面上,一艘艘战舰整齐排列。沿着蜿蜒的江岸,军营、民房、商铺等建筑鳞次栉比。透过沙盘,我们仿佛还能听见水师营里响彻云霄的操练声,船厂叮叮当当的造船声,以及街上鼎沸的市井杂音。
船营地处大清国捍卫东北黑龙江流域边疆的战略要地。基于其重要性,康熙决定在此修筑城池。1671年,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奉旨率3000名八旗军进驻吉林船营,开始在水师营驻扎地修建吉林城。1673年,历史上的吉林城矗立在今船营区境的松花江畔。
思绪往复于时光长河。走近江边,可见一方形大石卧于水中。传说,1682年3月27日,康熙由此踩石登船,前往大乌拉虞,视察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此石便名:康熙登船石。
离人物群雕不远,康熙所作《松花江放船歌》镌刻墙面。书法家以狂放舒展的笔锋想象着康熙视察吉林水师时的满腔豪情。思绪起伏,我们仿佛看见康熙稳立船头,豪情吟咏:“奔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吉林市的“江城”之名便从那一刻开始,流芳至今。
神话述龙兴,福地祭长白
坐标:吉林市温德桥北
辽阔的东北大地孕育了满族人民。大山大江不仅赐予他们丰沛的给养,更启发了无限想象。
传说在很久以前,天上的三个仙女恩古伦、正古伦、佛古伦在长白山的布尔里湖沐浴。朱雀衔来红果,被佛古伦吃下,于是孕育了满族先祖布库里雍顺,并赐姓爱新觉罗——他便是清朝十二代皇帝的先祖。因为这个传说,长白山一直被康熙誉为孕育大清、并护佑大清发达的族脉神山,必须隆重祭祀。
虔诚的心意可以轻易抵达长白山,康熙皇帝率领的7万人马的东巡队伍却不能。300多年前,我们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轨上尚且覆盖着广袤的原始森林。道阻且长,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遥祭长白山成为了康熙的必然选择。
远迎长白,近绕松水。风水绝佳的吉林城不仅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更是长白余脉,四周青山环立,气势磅礴,大显长白山龙脉之气概。1682年3月25日,康熙于到达吉林城的当日,便率太子及诸王公大臣由吉林将军府门前的三道码头渡口乘龙舟,到临江门外的温德河岸,搭棚设坛,举行了望祭长白山祖先的隆重仪式。
伫立吉林市温德桥北,顺着康熙的目光遥望东南,远山如黛,若游龙戏于天际;脚下江水滚滚而逝,不舍昼夜。祭祀的号角声从历史深处传来,浑厚而悠长,礼赞的是祖先的护佑,也是大自然的恩赏。
后来,雍正皇帝选址吉林市小白山,修建了“望祭殿”,用以遥祭长白山。如今的小白山仍留有“望祭殿”遗址,铭记着吉林市在大清王朝的历史地位,以及它所承担的神圣使命。
东北多瑰宝,乌拉汇奇珍
坐标:吉林市乌拉街镇
“只见小厮手里拿着个禀帖并一篇帐目,回说:‘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的一段描写。除夕将近,贾府田庄的租户乌进孝冒着大雪赶来。随着贾蓉“忙展开单子”的动作,我们看到了一张丰富的年货清单。其中的大鹿、狍子、鲟鳇鱼等,皆为东北特产,折射出满族贵族的饮食风俗。它们跨越现实与文学的界限,带我们穿越古今,将目光聚焦在吉林市乌拉街镇。在这里,送贡的车轮声似乎从未中断……
清代流传着“南有江宁织造,北有打牲乌拉”之说。自清顺治年间在此建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以来,这里作为皇室的贡品基地,不断汇集东北重要物产并源源不断送往京城,高峰时期的贡品可达3000余种。康熙年间,打牲乌拉总管升格为朝廷正三品大员,其地位可见一斑。
沿着镇中的十字街一路向东,一座青灰色的古老建筑忽然隔断周遭平庸的一切,脱颖而出,像被岁月遗漏的一个音符。这就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魁府。
这样的清代建筑,在乌拉街镇现存的还有萨府和后府,分别建于清乾隆年间和清光绪年间。除魁府外,萨府和后府曾经的主人,都曾是打牲乌拉总管。吉光片羽的古老建筑,勾连着乌拉街镇辉煌的昨天。满载着东珠、鲟鳇鱼、松子、蜂蜜等贡品的马车,一辆接一辆从这里出发,赶往千里之外的紫禁城。其中场面最宏大的,要数腊月里送鳇鱼。对此,通过我省著名民俗学家施立学的讲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历史图景……
时光倒回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腊月里的某一天,乌拉街的打牲丁们早早地将一条三丈长的鳇鱼从鳇鱼圈中捕捞出来,用黄绫子布缠好,镶嵌在一段中空的木头轱辘里,而后浇水、挂冰、装车。送贡队伍由30人组成,挑着斗大的“贡”字旗,晓行夜宿,赶在除夕前把鳇鱼送进皇宫。受认知局限,体型硕大的鳇鱼在清代被当做天下最大的贡品,皇帝登基不仅要脚踩鳇鱼头,祭天祭祖更少不了鳇鱼。
1682年,康熙首次来到乌拉街,访问民情,询问东珠、鲟鳇鱼的采捕情况。随行侍讲高士奇提笔记下:“虞村居人二千余户,皆八旗壮丁。夏取珠,秋取参,冬取貂皮,以给公家及王府之用……”(《扈从东巡日录》)这些凝于笔端的曾经,在乌拉街古朴的韵味中,依旧散发着鲜活的气息。
灵山环秀水,吉林有传奇
坐标:吉林市北山公园
春天的北山,万木初萌,生机乍现。步入园中,首先可见一座高9.99米的金色龙门雕塑屹立在广场正中。不远处,一龙形大石上镌刻着北山旧名:九龙山。拉住一位在公园里散步的老者,细问名称更迭的来龙去脉,又是一段与康熙有关的故事。
相传,1698年,二次东巡吉林的康熙驻跸吉林将军府,向北遥望时,但见一山九峰相连,宛如九龙嬉戏,遂问此山何名。答曰:九龙山。随行术士告诉康熙,此山是龙脉,王气旺盛,若不加以镇压,日后将有天子出世。康熙不悦,遂游猎北山,命人削平数个山峰,并加盖庙宇,以镇龙气。九峰不再,九龙山之名便渐渐被“北山”取代。
沿大路上山,两壁陡立,似从两山相连处凿出一路。缓行至山腰,可见一单孔拱桥横跨东西,连通着两山断裂处。常年在园子里散步的老人都唤它“罗锅桥”。再看桥上所刻文字,却是“揽辔桥”。传说,康熙游猎北山时,曾在此揽辔驻马,指点吉林将军挖断两山连接处,以断此山王气。1932年,人们为连接东西两山,集资修建了此桥。后为铭刻康熙足迹,溥仪将此桥命名为“揽辔桥”。如今,“揽辔飞虹”作为北山新八景之一,仍在演绎着历久弥新的帝王轶事,任由后人回味。
走过揽辔桥,在广场东北侧,有一处花岗岩建造的帝王踪迹百米文化墙。一眼望去,最为醒目的就是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此外,乾隆在吉林留下的题诗和匾额也一一镌刻墙面,展现着清代帝王心中非凡的吉林城。
来到山顶,举目眺望,吉林市四周青山环立。它们拱卫着江城,如四方神灵。这样秀美的风光也曾映在康熙眼中,于是他亲口御封了“四大灵山”,即前朱雀(朱雀山),后玄武(北山),左青龙(龙潭山),右白虎(小白山)。如今,“四大灵山”仍默默伫立,铭记着康熙与吉林的历史佳话,亘古长青。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对中国历史的卓越贡献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作为此后清朝历代皇帝的楷模,康熙东巡也开启了其子孙的东巡之路。除雍正在小白山修建的望祭殿,乾隆在吉林市的欢喜岭、北山、跃马湖、龙潭山等地皆留下了很多足迹和传说。吉林乌拉,这座“沿着江的城市”,盛载着故事,伴着松花江水的浅吟低唱,正续写着新的传奇。(本报记者 徐慕旗)
(来源:《吉林日报》2017年04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