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赫古城影视基地仿建的城墙(邹志强 摄)
叶赫东城内城遗址(四平市文物办供图)
《叶赫那拉公主》影视基地正门(崔维利 摄)
——满族发祥地之叶赫的觅古访今之旅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翻开史册你会发现,在今四平市铁东区境内闪烁出一束耀眼的光芒,贯穿了明清历史的满族发祥地之一叶赫部的崛起与兴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翻开史册你会发现,在今四平市铁东区境内闪烁出一束耀眼的光芒,贯穿了明清历史的满族发祥地之一叶赫部的崛起与兴衰。
叶赫是满语,意为“河边的太阳”。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梦想与荣光?带着心中的疑问,记者与地方文物学者隽成军一同踏上了叶赫觅古访今之旅,重拾这座百年古城留给后人的深厚记忆。
11月16日,驱车驶出四平市区东行30公里,记者来到距铁东区叶赫满族镇政府西南2公里处的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城遗址,现包括东城、西城和商监府城三座,东、西二城隔叶赫河相望,商监府城位于东城南侧。
登上古城遗址,划过脸颊的寒风,如同在掀动着厚厚的历史卷轴,向后人昭示着那个沉睡的时空。举目四望,曾经的繁荣部族如今已成为供后人凭吊的“叶赫之墟”,昔日的建筑已荡然无存。远看,高高隆起的大土堆是依稀可辨的内城城郭旧痕,高十几米,周长1000多米。信步徜徉其中,偶尔会发现一些砖瓦石块,带有凸起花纹的瓦当、滴水檐,不禁让人联想到这里曾有过的那些宏伟的建筑。
“这是当年的东城门、那是西城门,还有北城门和南城门。”隽成军一边指着叶赫部王城周围,一边对记者说。
置身于昔日故城的残砖碎瓦和断壁残垣中,400年前的叶赫古城令人心驰神往。记者随着考古专家手指的方向极目远眺,聆听着这里曾经的盛世繁华和兴衰更迭,感受着这片山水间所蕴藏的“历史温度”。
叶赫部兴衰 明末海西女真的返照回光
叶赫部是满族先人——女真人的一个部落,女真人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民族,满族是由女真等族逐渐演化而于明代末期形成的民族。明代中后期,女真人按照地域大体分为三个较大的部落,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女真,活动在黑龙江流域的“野人”女真,居住在牡丹江、绥芬河、图们江一带的建州女真。明末,女真人逐渐开始南迁。海西女真在南迁的过程中以居住地为中心慢慢地形成了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四个较大的部落。因这四个部落都来源于松花江支流呼兰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呼兰河,女真语叫忽剌温,谐音扈伦,故称“扈伦四部”。
叶赫部原居住在松花江北岸塔鲁木卫,16世纪初,部落酋长褚孔革率众南迁,几经辗转,来到叶赫河岸建城,并以河名其城,为叶赫城;以河名其部,为叶赫部;以河冠其姓,为叶赫那拉氏。细看叶赫地形,不得不佩服叶赫那拉先人的眼光,在长达120华里的山川中,叶赫河从中流过,犹如巨大的动脉血管,滋润得两岸林丰草密、物产丰富,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旱涝保收的风水宝地。褚孔革第三子尼雅尼雅喀建立珊延沃赫城,为尼雅尼雅喀及其子孙延柱、南太、速巴亥等人所居。因靠近镇北关,故明人称其为“北关”。为远居松花江、黑龙江和图们江流域的女真诸部至开原马市榷场提供驿馆和中介,从中“获居停主人”之利,故又称商监府城。
褚孔革的孙子清佳砮和杨吉砮经过连年征战,征服了周围的一些小部落,依着叶赫河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哥哥清佳砮坐镇东城,弟弟杨吉砮把守西城。据史料记载,每城有木土石多道城墙,还有护城壕环绕,内有八角明楼、瓦子堂、贝勒府等建筑,很是雄伟壮观。当年东、西二城所处的地理位置,乃是通往吉林和蒙古的必经之地,属战略要道,兵家必争。
此三城“相距里许”呈三角形分布,东城与西城隔叶赫河相望,商监府城位于东城之南,三城依山傍水,依天险之势,城垣高筑;这里近地利之便,往来于海西女真与开原马市之间,扼明代女真诸部通往开原马市的山间通道,坐收渔翁之利。明万历元年(1573年)叶赫部迎来了最强盛时期,拥有“15部落,12大姓,28座城寨”。如今,古城遗址内依稀可辨的瓮城、角楼、马面、殿堂、苑囿、窑址、水系等遗迹,可见其曾是塞外重镇,富甲一方。
然而,煊赫一时的叶赫王城也历尽沧桑。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称雄海西,号令女真诸部的叶赫部欲摆脱明朝约束,取代哈达部。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巧设“市圈计”,诱杀清佳砮、杨吉砮二兄弟,追至叶赫王城下,围城数日。5年后,李成梁夜袭叶赫落罗寨(今辽宁省开原县莲花街),明军趁势急进,兵临叶赫城郊,叶赫王城内死伤惨重。虽然在明军的数次打击下叶赫部暂时受损,但其兴盛之势无法阻挡,成为扈伦四部之首,然而最后仍然没有逃过被努尔哈赤所灭的厄运。其兴也速,其亡也速。曾经称雄扈伦四部的叶赫部,也只是明末海西女真再次复兴的返照回光。
前清转运之地 努尔哈赤四征叶赫统一女真
满族部落崇尚强者为霸的信条,他们都不愿意屈居人下,渴望成为一方霸主,叶赫和建州,两股最强的势力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已经完成对建州女真各部统一的努尔哈赤终于和叶赫这个强敌开战,从而拉开了统一女真的序幕。为了抗击建州人马,叶赫部联合了哈达、乌拉、辉发、朱舍里等九部联军2万人,向努尔哈赤发动进攻,双方在浑河上游的古勒山附近展开激战,最终以叶赫首领布寨被杀的惨败而告终,努尔哈赤力挫“九姓之师”,名声大震,叶赫为首的扈伦四部江河日下。
此次九部之师攻打建州为努尔哈赤第二次征讨叶赫埋下了伏笔。努尔哈赤为拉拢乌拉部,曾与乌拉贝勒的弟弟布占泰五次联婚,七次盟誓,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布占泰。但一心想要重振乌拉的布占泰一直在谋划如何东山再起,努尔哈赤果断发兵灭了乌拉部。这时,走投无路的布占泰逃往叶赫,努尔哈赤以所谓的“捕婿之过”为由进攻叶赫。这次战役,建州大军破19座城寨,俘300户降民而归。
为罢兵息戈,恢复元气,“扈伦四部”出使建州,向努尔哈赤赔礼道歉,表示今后愿意结亲和好,叶赫城主布扬古主动将妹妹布喜娅玛拉(即叶赫老女)许配给努尔哈赤,又数次悔婚,最终将妹妹嫁入蒙古,也因此给叶赫带来了灭顶之灾。努尔哈赤决定第三次发兵攻打叶赫,他命代善率领16员大将,兵马5000人,驻守扎喀关,防止明军偷袭建州。自己则亲率倾国之师出征叶赫,俘获了大量部民、牲畜、粮食和财物,尽焚叶赫城10里外大小屯寨20余处,叶赫不得不向明廷求援,努尔哈赤为了避免两面受敌,遂命令班师建州边城。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并于第二年第四次攻打叶赫。他派四大贝勒(即代善、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围攻叶赫西城(布扬古所居),而他亲自率兵围攻东城(金台石)。通过前几次的战争,叶赫部周围的大小城寨几被焚尽,只剩东西两座孤城而已,已经丧失了抵抗能力。在东城,金台石的兵士很快抵抗不住了,城中的兵民都已投降,最终金台石被杀。这时,西城的布扬古听说东城已被攻陷,递表投降后被杀,曾经盛极一时的叶赫部就此灭亡。至此,努尔哈赤基本上统一了女真的各个部落,为后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叶赫也成为前清的转运之地。
古为今用 悄然兴起的满族文化旅游新地标
斗转星移。如今,叶赫部的历史遗迹和其历久弥新的满族文化已经成为四平打造满族特色旅游的名片。四平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山川村落刻印着满族文化印痕,聚集了东北山水的粗犷与朴实,古老的满族风俗至今仍在这里延续着,展示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合。目前,四平正全力部署实施开发四平满族文化旅游资源战略,努力打造东北地区满族文化旅游新地标。
在四平全域旅游规划布局上强调满族文化主题。重点打造叶赫那拉城景区、保护开发建设叶赫部城址遗址公园、建设叶赫满族生态博物馆等;依托满族萨满文化及满族民俗文化,谋划建设“四平国家级满族文化示范基地”;举办满族开河节、满族旗袍节、满族人回家等活动;选择若干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屯,建设满族民俗村。
挖掘“清后故里”文化内涵,打造“鸿运四平、福地叶赫”品牌。对三位皇后的评价是一个大题目,对于孝慈高皇后来讲,应当强化她的“慈”,因为《清史稿》评孝慈高皇后“器量宽宏,端重恭俭,聪颖柔顺,见逢迎而心不喜,闻恶言而色不变”。对于慈禧太后来讲,要强化她的“能”,在一个严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在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紫禁城里,慈禧如何以坚强的决心和老辣的手腕,创造了“同光中兴”的局面。对隆裕太后来说,突出一个“泽”,正是她颁布的一纸退位诏书,使得大清王朝与中华民国和平交接,避免了战场上的荼毒生灵和血雨腥风,可谓“泽”被后世。
携手东北三省,打造满族文化旅游产业平台。东北三省共同为满族的发祥地,四平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更是哈长城市群的主体城市之一。专家建议在积极挖掘满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将其融合到东北三省的满族文化旅游圈中,注重资源整合,实施大旅游开发战略。突破自身地域的限制,与其他的旅游地实施联合,推进资源、市场、力量、功能、链条整合,把分散的旅游资源和市场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统一发力,联动发展。
在多年对叶赫王城遗址的考古研究中,隽成军逐步探索着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一历史课题,并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突出满族文化特点,打造地标性建筑,可考虑以满族最高图腾海东青为蓝本修建雕塑,增强文化认同感,为叶赫贴上最准确的标签。其次,要跳出满族民俗旅游的传统思路,统筹规划建设遗址公园,将零散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真正形成独具四平风格的满族特色游。第三,多部门要齐心协力加强对古城遗址地区的文物保护力度,杜绝砍伐树木和开小片荒,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存文物的完整性。
站在叶赫古城,400余年历史,如云烟掠过。
专家简介:隽成军,男,满族,1965年6月出生,吉林省通化县人。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吉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他先后参加考古发掘报告《后太平—东辽河右岸以青铜时代为主的文化遗存调查与试掘》《二龙湖古城址发掘报告》等书撰写工作,主编《中东铁路支线四平段调查与研究》《叶赫河流域先秦遗存考古调查与研究》等书,并在《考古》《东北史地》《满族研究》《北方文物》《博物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理论研究和文物普及文章近百篇。(本报记者毕玮琳 王纪佳)
参考文献:《话说四平》《城市记忆》
(来源:《吉林日报》2016年11月26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