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
藏民深受感动 助力红军翻雪山
夹金山是邛崃山脉的一座大山,又名甲金山,藏语“甲几”,意为弯曲的道路,也有说是山高的意思。夹金山主峰终年积雪,红军绕其南面所过的垭口(主峰名)海拔4114米,徒步穿越山脚下多个村寨,全程15公里左右。它横亘于宝兴县和懋功县(今小金县)之间,是两县的界山。山南面最近的乡镇是硗碛乡,山北面最近的乡镇是懋功县的达维镇。当地传说夹金山是座神山,凡是能活着翻过山的人,都是托了山神菩萨的保佑,因此当地民谣称:“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敢攀,要过夹金山,除非是神仙。”尽管道路险恶,但它早就起到过重要的军事作用。宝兴县史料记载,公元1771年,清朝乾隆发兵打金川时,也是经硗碛从南坡翻越夹金山进军和运送粮草的。
1935年6月11日,红军先遣队抵达藏民聚居的硗碛。当地山区藏民极多,受敌人的蛊惑等因素影响,藏民听说红军要来,都藏进山里,暗中观察红军的动向。山里6月的天气依然寒冷,藏民发现红军纪律严明,对他们的房屋、食物等财产秋毫无犯,就连房前屋后的干柴都没有拿走一根,而是从附近捡来柴草,在山路生火过夜,他们被红军秋毫无犯的举动所感动,试探性地与红军交流。听了红军的宣传后,当地藏民非常高兴,为战士们送去柴火、干粮等。有的藏民听说红军要翻越夹金山,甚至主动请缨为红军带路。在他们的建议下,战士们学会用布条等物遮住阳光,防止雪盲;学会在山里千万不能坐下来等翻山常识……
大部队翻越夹金山前曾在此誓师
6月12日,先头部队在藏民的带领下,带着干粮、干辣椒、烧酒等,拄着木棍或竹竿,浩浩荡荡沿着崎岖狭窄的山路,迎着袭人的寒气,穿过迷漫的晨雾,沿崎岖的山间小路向夹金山顶爬去。
6月的夹金山仍有很厚的积雪,稍不小心,就可能掉进雪坑或滚下山崖。穿过原始森林和灌木丛,眼前是白雪茫茫的高山草甸,有的地方根本看不到路。前面的战士们手执木棍,在雪中探路,他们用刺刀、铁铲在雪上挖踏脚孔,后面的战士沿着前面闯出来的蜿蜒曲折的小路往上爬。越往上走,积雪越厚,气压越低,呼吸越困难。由于饥寒交迫过度劳累严重缺氧,很多战士感到胸闷、头疼、腿软,有的忍不住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可是一坐下来就再也爬不起来,他们的躯体、英魂最终和雪山融为一体……
如今,前往夹金山的省道沿线村镇,已被打造成红色旅游区。
先头部队于中午时分到达王母寨,刚到山顶,突然下起了一阵冰雹,核桃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打在战士们的身上,他们无处藏身,只好用手捂着头前行。冰雹过后的夹金山却是晴空万里,阳光耀眼。下山时已不像先前那样吃力,许多战士顺着雪坡连滚带滑,下山而去。
当日下午,先头部队刚到山脚时,突然响起一阵枪声,战士们警惕地注视着前方,握紧手中武器准备冲杀。忽然对面传来“我们是红军”的微弱声音,难道是红四方面军?就在先头部队的指战员判断局势时,一名侦察员飞奔返回,边跑边喊:“是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与此同时,山下传来清晰的“我们是红四方面军”的喊声。顿时,整个山谷响起一片欢呼声,彼此都见到了日夜盼望的兄弟部队。
长征时期红军使用过的武器
1935年6月13日,在夹金山下召开翻越夹金山誓师大会。
中央红军大多是南方人,从未见过如此高的雪山,更未经历过如此寒冷的天气,但全体指战员克服伤病、疲惫、衣服单薄、粮食严重不足等困难,向夹金山挺进。纪念馆的历史资料显示,在那个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年代,前往夹金山的道路崎岖、曲折,且时有野兽出没,战士们饿了就吃口干粮,渴了就抓一把冰雪,累了也不敢坐下休息,因为缺氧、极寒的高山上,衣着单薄的红军战士一旦坐下来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
1935年6月12日至18日,克服重重困难,中央红军主力终于翻越终年积雪、冰峰矗立、气候变化无常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三越夹金山 沿正确方针北上
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央决定两大主力统编为左、右路军北上。但张国焘反对北上,主张南下。中央政治局为此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脱离险区,率领一、三军团继续北上。张国焘顽固坚持错误主张,擅自命令左路军(包括原属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和右路军中的四军、三十军(原属四方面军)南下,并于10月5日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
取得“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胜利后的10月20日,张国焘发布《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并提出“打到成都去!”的口号。命令红四面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向西康进军。中纵队任务是夺取宝兴、芦山后,向雅安、名山挺进。
翻越夹金山的道路十分崎岖艰难
10月27日,中纵队翻越夹金山占领硗碛后,兵分两路,一路顺东河而下,10月31日下午抵达距宝兴县城约5公里处;另一路从硗碛沿西河而下。11月1日上午,东、西两河红军攻占宝兴县城,同日下午占领重要据点。后进行了战天全,夺芦山,百丈关等殊死决战。七昼夜的百丈关大战虽重创敌军,歼敌15000余人,但红军伤亡极大,南下时的8万余人,不到半年时间锐减到4万多人。迫于上下内外的压力,张国焘不得不承认“难以在此与敌人长期周旋”,同意执行继续北上的方针。1936年2月11日,全军陆续北撤,重越夹金山北上。
发展经济 巩固革命政权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收集的资料记载,红军在宝兴县周边战斗、生活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对于宝兴县日后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产生了极大作用。
夹金山山顶全貌资料图
在生产方面,原先受到武力压迫和蛊惑的宝兴县人民,从山区等藏身处返回家中,陆续恢复农业生产;经济方面,各地驻军派出部队帮助人民劳动,不浪费一寸土地,保护中小商人利益的政策下,小商贩开始恢复经营,柴米油盐等日用品及农具;当地的反革命分子、土豪劣绅常年霸占人民财物,驻军通过喊话引导、对顽抗分子予以剿灭等方式,恢复当地治安环境,并将原属于人民的农具、生活用品、食物等归还或分给穷人;在土地划分方面,红军长征期间在宝兴县的土地革命工作先后进行了两次,都是由苏维埃干部、红军代表带上贫农团和分田户,到现场划分,插签立界,分配到户,至今宝兴县文管所仍保存着灵关镇四乡一村贫农李玉芳领到的苏维埃政府发给的分田证;在民族团结方面,通过提倡民族政治、经济一律平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工作,建立了与少数民族人民的良好关系。
小藏寨里研究大战略
长征胜利80年,红军留下的足迹,永远烙在当地,在宝兴县北约20公里的硗碛乡,有两座十分特殊的藏寨,这两栋两层高的藏族民居异常醒目,它们由石、木等传统工料搭建,置于一个院中,与周边颇有现代气息的藏族房屋显得并不“搭调”。当地人说,那是毛泽东、朱德在1935年6月翻越夹金山途中居住的旧所,当地藏民将这种两层高,用石、木搭建的房屋成为“锅庄楼”,这种建筑既保存了“乱石砌墙为碉楼”的传统特色,又吸取了汉人砖木结构房屋的优点。
重新修缮的毛泽东、朱德居住过的锅庄楼。
两栋建筑此前均在更临近江边的位置,由于几年前的那场地震,房屋受损严重,当地政府将旧址物料拆下,在临近省道的位置重新修建,大部分物料均属原先建筑,只有局部使用现代材料修缮,起到加固的作用。
如今,两组藏寨已作为文物妥善保护,当地人说,此前寨中存放着当年毛泽东、朱德使用过的物品,迁址后也按原样复原。这两栋破旧的藏寨,曾经是中央领导人起居和召开重要会议的地方,特别是毛泽东、朱德等伟人在此全面分析当时形式,研究翻越夹金山,一路北上战略,为日后一、四方面军会师北上奠定了基础。(本版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周白石 摄)
(来源:《天津日报》2016年09月15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