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正文

互联网变革10年:媒体经历了怎样的脱胎换骨?

2015-02-07 历史

2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就像是一只栖居在光驳斑斓的彩灯下的变色龙,敏锐善变,伺机而动,灵活多样,色彩缤纷,这样的比喻可谓形象而贴切。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媒体始终扮演着不安分的角色,任何一种最新的科技创新或传播方式,都有可能使其发生质变,互联网风生水起的10年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行业变迁和角色转换

最近10年间,门户网站、博客、播客、SNS应时而生成为Web2.0的主流媒体。之后,移动的触摸界面逐步取代了固定的PC屏幕,成为读者连接世界的主要窗口,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Web3.0新媒体的衍变。相比门户网站的“媒体——受众”这种近乎垄断式的单项信息传播,新媒体自诞生之初,就打着强烈的“自主”的烙印,从博客的“人人都是作家”,论坛的“人人都是标题党”,到微博的“人人都是麦克风”,再到微信完全基于“自我圈子”的朋友圈,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都成为一个记者,一家媒体。

与时俱进,数字媒体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再到移动媒体平台,在媒体形态上完成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变革的成果具体表现在:更加注重信息传播的简易性、双向度和自主性,简而言之,就是数字媒体已经从专业定位,转变为所有用户提供最简单、易用、易获得的内容服务。前不久在戛纳国际创意节(The Cannes Lion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reativity)上荣膺第62届”年度媒体人物”殊荣的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在他的获奖感言之中提出,作为新媒体典型的腾讯网络媒体业务(包涵了腾讯的视频、微博、新闻APP等)的目标,已经从追求技术革新,转变为借助技术的力量,努力让千千万万普通用户能够平等的享受数字媒体带来的便利。

数字媒体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之中,首先呈现的是传播介质的日渐分散化。如同刘胜义说的:“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媒介与非媒介的界定会越来越模糊,汽车、大厦、牙刷、垃圾桶,也能承载一定的大数据信息,也就有可能成为媒体的一部分。

伴随媒体形态的衍变,数字媒体的改变,还同样呈现在于针对受众的信息发布和内容的变化上。在互联网门户时代,用户看到的信息大多数是编辑推荐的产物,而在以门户网站为主的Web2.0时代,用户从中获取个性化信息就难得多。由于门户网站向用户提供的是综合信息,分门别类,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看什么。久而久之,当用户只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这种多而不精的信息就无法再满足用户需求了。

未来媒体的归宿

在媒体由高大全的门户网站转向小而精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过渡的阶段,尤其是在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社交平台上,每一个账号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个性化媒体,用户热衷于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把麦克风。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自主选择的权利加强,进一步催生了微博、微信社交媒体的使用密度,以腾讯的媒体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你会发现,当人们在使用腾讯新闻客户端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通过转发及评论等功能深度参与到新闻和评论本身,还可以分享到腾讯微博,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中,匹配社交关系链和兴趣图谱,在信息的二次传播上起到了功不可没的推动作用。

所以,诸多的变革,都让数字媒体更加的贴近用户对资讯这种产品的使用本质:精准连接人对资讯的消费需求,门户网站、社交、移动媒体都在围绕这个本质展开,当媒体形态还不足以达到满足一切资讯需求的宏观战略时,在终端、场景上的进一步拓展的变革趋势仍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以微信为镜,可以窥见未来媒体走向趋势,微信实现所谓的“连接一切”,体现在新媒体上,就是链接所有的资讯需求,除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人”、“人与资讯”、“人与服务”以及“智慧生活”的连接,都将成为未来媒体的归宿。这也正是刘胜义提出的Mega Web概念的核心内容,即在Mega Web时代中,用户会越来越趋近于和机器智慧和谐共生,互联网会像电一样浸润生活的各个角落,不可剥离。“当所有的物体都被连接,我们所搜集到的大数据将会具有解释性和预测性;而当所有的人也都被连接,我们便能迅速触及每一个人,为数据所揭示的需求空白做出实际的行动,即便那可能只是某一部分群体的需求,也能汇集大家的智慧,产生共鸣。”刘胜义对于未来媒体的趋势有这样一个判断。这样看来,在接下来的下一个互联网10年,数字媒体还将继续演绎“为了连接一切,并满足普罗大众的全民需求”的目标,而继续推动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文/孟莽 微信公众号:mx-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