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国固有之学术”,即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之总称。扬州仪征人刘师培,就是清末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
如今,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广陵书社,正式出版了《刘师培国学讲论》,全面整理再现刘师培在国学上的贡献。
国学经典普及本
《讲论》更接近原著风貌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扬州仪征人。刘氏家学渊源深厚,他的曾祖父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都是精通汉学的知名学者。浓郁的学术氛围加上他的刻苦自励及学术上的兼容并包,致使他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几年前,广陵书社曾出版过一套《仪征刘申叔遗书》,考虑到刘师培的独特成就与影响,以及整理者对于原著校勘的规范,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更接近原著风貌的国学经典普及本。
《讲论》共分六册
包含了刘师培著作精华
这套《刘师培国学讲论》以钱玄同编、南桂馨于民国二十六年印行的《刘申叔先生遗书》为校对底本。原本有明显错误的,进行了改正,存疑的地方则以括号形式随文附注。书中一般使用通用简体汉字,少量人名、地名保留异体字。每册书前请《仪征刘申叔遗书》整理者万仕国先生撰写了前言,用作导读。
《刘师培国学讲论》共分六册,包含了刘师培著作之精华。丛书第一册《国学发微》,均为研究古今学术风尚变迁之作。第二册《读书随笔》,基本为读书札记。第三册为刘师培文论之核心,以《中国文学讲义》为名。第四册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五册为《中国地理教科书》。第六册为《经学教科书》、《伦理学教科书》。
刘师培所编教材
贯通古今,兼收并蓄
在西学东渐、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20世纪初,以刘师培、邓实、黄节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才俊,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在上海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发行机关刊物《国粹学报》,并迅速汇聚成为反清革命队伍中独树一帜的力量。《刘师培国学讲论》中,《国学发微》这一册,便是《国粹学报》中刘师培文章的集萃。
除了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贡献,刘师培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也非常大。清末民初,各类学校相继成立,代替古代书院,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那个时代,教材的编纂相当重要,刘师培所编多种教材,贯通古今,兼收并蓄,贡献颇大,今天仍有学习、借鉴之价值。《经学教科书》就是刘师培为国学保存会编写的《国学教科书》系列教材中的一种,计编成两册。
记者 王鑫
【延伸阅读】
刘师培:
扬州学派“殿军”
刘师培是与章太炎齐名的国学大师,因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己又涉猎广泛,成就是多方面的,对经学、小学、汉魏诗文皆有深邃的研究,撰述甚富,被称为“著述之盛,并世所罕见”,被称为扬州学派的“殿军”。
刘师培故居就在扬州东圈门的“青溪旧屋”。他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为人虽短视口吃,而敏捷过诸父,一目辄十行下,记诵久而弗渝。”刘师培在北大教书时,体弱多病,记忆力却不减当年。时常致函扬州家中索取某书,在某架上某行某格,分毫不差。授课时更是不带片纸,信手拈来。哲学大家冯友兰回忆当时上课的情形:“当时觉得他(刘师培)的水平确实高,像个老教授的样子,虽然他当时还是中年。他上课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便谈起来,就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当时学生都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