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一座绿化面积达1.9万余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0%的城市,它就是可克达拉,兵团的第8座城市。可克达拉,一半是哈萨克语,一半是蒙古语。其中,“可克”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绿色,而“达拉”在蒙古语中意为原野。可克达拉市位于天山北麓,地处伊犁河谷,这座年轻的塞外之城有着别具一格的江南风韵。
傍晚,我们几个人走在可克达拉,伊犁河傍城而过,王蒙题写的“可克达拉大桥”闪烁着属于夜晚的霓虹。小城安静而舒适,潮湿的水汽在空中弥漫,无数个声音奔袭而来,晚风送来阵阵凉爽。虫鸣藏身芦苇,马驹涉水而过抵达河洲,踏碎了的夕阳把自己的灿烂铺在河面,荡向远方,被晚霞所沾染,广阔无边。走在这样的城市,从容与闲适让人迷恋、沉醉。我们走向了暮色深处,也走进了可克达拉的内心。
夜色暗沉,我们从伊犁河往回走,浓密而粗大的树木随处可见,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座年轻的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的前身是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等部队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军十五师。1954年,五军十五师全体官兵就地转业,屯垦戍边。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可克达拉市。俗话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不到10年,或购买或接受捐赠,可克达拉已遍地都是参天大树。树木孕育了一座城的底色和气质,它们在城市的角落里用自己的语言诉说着过去和未来。树木为一座城撑起一片浓荫,见证着一座城的历史。
可克达拉的树木之多、品种之全、花草之盛,让人疑惑于人们对新疆固有的印象。很多外地朋友到了可克达拉都感到不可思议,称这里完全不像是内陆之城。是呀,兵团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始终践行着“不与民争利”的宗旨,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路尽头,扎根在沙漠边缘和边境一线,用青春血汗构筑起了一片又一片生命绿洲。
朋友介绍,可克达拉的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购买了一批树,二是师市团场各企事业单位捐赠了一批树,三是职工(含老军垦)捐了一批树。这里许多树都是当年老军垦们亲手栽种的,树木在老军垦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成为庭院一景。他们无私地把自己家种了几十年的树移植到可克达拉,去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
可克达拉建市时,时年85岁的老军垦闫欣秋一边抹泪一边说:“建设可克达拉市,我们所有人都主动加入其中。这些树,是20世纪50年代前我们刚从部队转业来疆时栽下的……当听说准备用我们栽种的树绿化新城时,我们这些老军垦战士特别激动。当年栽种这些树时,我们都是小伙子,现在老了,可树还正当年啊,它们能为可克达拉市贡献力量,我们一致同意捐给新城。”和闫欣秋一样,一位退休教师把40年前在自家门口栽下的17棵槐树全部捐了出来,每棵直径都在65厘米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可克达拉有3.2万余棵树是市民无偿捐赠的。
朋友说,每到春秋两季,可克达拉市都会组织义务植树活动。除了出差在外的,大家都会参与。这既继承了老军垦种树的传统,又能为自己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因为树,这座城充满了诗意。我们路过朱雀湖时,游人如织,人们正在观看水幕电影,在公园的绿道上闲庭信步,大有“悠然见南山”的风度。出来时见门楼中间立柱上有一副对联“一曲定名城,草原之夜,冰雪消融迎丽日;环湖依碧水,朱雀和风,春光明媚绽芳华”。我们往前走,石柱往后退。耳旁响起歌声,“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我似乎又一次看见战士们柔情的双眼,一转头,又变成了一棵棵沉默而坚挺的树。(蔡淼)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