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闻祖籍抚顺、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洁在美国逝世,一时间,网络被悼念张洁的文章刷屏。张洁父母是谁?家在何处?在抚顺有哪些生活经历?与抚顺又有哪些关联?故乡抚顺对她的成长和创作都有哪些影响……2月8日,怀着对作家张洁的景仰与缅怀,记者来到东洲区哈达镇下哈达村,追寻抚顺文脉、探寻作家张洁在抚顺生活、成长的印迹。
走进张洁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20年前,作为抚顺日报社一名跑文化的记者,曾有机会电话采访过张洁,后相继在《抚顺晚报》和《抚顺日报》上刊发了有关作家张洁的新闻报道。如今,当记者再次踏上东洲区哈达镇下哈达村这片热土,迎着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看着来往村民的生活状态,一路追索寻找着作家张洁曾经生活过的印迹。
接待我们的东洲区哈达镇副书记解兆旭,一见面便风风火火地告诉记者:获悉作家张洁逝世,并且其祖籍是抚顺市东洲区哈达镇下哈达村后,他第一时间翻阅文史资料、查找现有户籍、坊间走访了解,通过当地村民、原哈达镇文化站站长贾长清推断,得知张洁曾随母亲张珊枝在下哈达乡生活过一段时间,直到考取大学离开抚顺。
在解兆旭的带领下,我们走街串巷来到了贾长清的家里。今年73岁的贾长清听力减弱,记者大声地和他打着招呼并说明了来意。贾长清不仅写得一手好书法,而且对文学也情有独钟,更关心关注从哈达走出去的文化名人。为此,他先后搜集、整理、手写《哈达文史资料》,其中记载在外省市的名人第一位就是作家张洁。他一边向我们介绍情况,一边从身后的柜子里拿出来自己编撰整理的《哈达文史资料(第二辑)》。他翻到记录张洁的那一页,指着上面的文字又开始了他的讲述。记者看着干净的文字中记载着:“张洁,祖籍辽宁抚顺哈达镇(乡)下哈达村,1954年就读于抚顺二中(高中)。”
走出贾长清的家门,解兆旭又带着我们在村里转悠,寻访着村里的老人是否知道有关张洁的过往。当经过当年哈达的大户人家——张氏大院时,他停住了脚步,指着紧闭的院门对记者说:“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是张焕楹的家,据说他的儿子名叫张连城,而从哈达走出去的吉林大学教授张连弟是张洁的舅舅。我们大家都猜测他们与张洁祖上为同族宗亲。”
如今的张氏大院虽然经过风雨的冲刷、岁月的洗礼,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奢华,作为哈达镇的文物古迹加以保存,但仍然难掩历史留下的厚重和沧桑。走进这个民国时期的建筑院落,记者视线落在那一砖一瓦、一门一柱之上,经过历史的尘封仿佛看到了张洁的母亲手牵着年少的张洁出入这个宅院;角落里、树荫下、房屋中,似乎还有青涩的张洁摆弄着衣角、挎着土篮子走过的气息……
怀着这种难以释怀的情绪,记者走出大门,面前的古老大道隔着从古流到今的章党河,沿着这条大路向东北行去,便是被岁月淹没的萨尔浒古战场。这有着悠久历史的哈达,便是张洁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而满语“哈达”本意为“峰”,这里的哈达不仅有着高耸的山峰,更孕育了从这里走出去、享誉中外文学界的张洁。这里的河、这里的山、这里的老房子,都静默地见证着物是人非的发展变迁。
为了寻找作家张洁在抚顺生活的这段失去了的记忆,本报记者兵分多路,从抚顺县、东洲区哈达镇、抚顺二中等地追寻着线索和消息。在《抚顺县志(人物篇)》中找到了张洁的相关信息。为多位抚顺名人树碑立传的作家王琦提供给记者的《抚顺县文史资料》中,记者看到一篇原载于香港出版的《母亲》一书、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连弟创作的纪实散文《母亲》。在这篇散文中,张连弟写道:“我这伯父就是现在的著名女作家张洁的外公。”根据文中叙述,记者推断出了张氏部分家谱。张洁的外公张志青家住下哈达村,曾弃商投军,考进了张学良兴办的东北讲武堂军需研究班。当时下哈达村居民并不多,且其中多是张姓,而张洁的舅舅与张焕楹的儿子名字中都有“连”字,虽未得到实证,但当地人推测张洁与哈达镇大户人家张氏系一脉宗亲。
连续两天的多地采访了解,多方资料显示,张洁原名董大雁,1937年4月27日生于北京,父亲董秋水曾参加过东北军、出任过东北大学的教官,后又去延安、香港等地协办文学进步刊物,还于民盟创建之初出任民盟中央组织委员会委员。年幼的张洁曾和母亲张珊枝颠沛流离、追随父亲,后被父亲遗弃。新中国成立后,12岁的张洁随母亲返回祖籍下哈达村生活,母女相依为命、艰苦度日。
张洁随母姓,与母亲在抚顺生活、学习近10年,正是她由少年步入成年、学习积累、性格成熟、文学创作启蒙的阶段。1954年,张洁就读于抚顺二中,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作家。尽管张洁在中学时代的理想是报考大学中文系,但在她毕业的时候,仍听从了老师的推荐,放弃文学改学经济。(记者 王丽敏)
(来源:《抚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