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点清代盛京城(今沈阳)内的代表建筑,沈阳故宫遐迩闻名,但仅次于故宫的东三省总督府却居于一侧,声名不显。这是一座百年建筑,从清朝留都府的官员到后来的东三省三任总督,再到奉系军阀张氏父子,都曾在这里办理过公务,它承载着太多的清代往事,沉淀着老沈阳道不尽的岁月沧桑。
老地方由盛京将军至东三省总督的晚清官制改革
1644年清定都北京后,盛京(沈阳)成为陪都,以驻防将军代替内地的行省制度。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设立奉天府,相当于省级行政建置。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廷定名“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盛京将军,为统管八旗军民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盛京将军衙门内置户、礼、兵、刑、工等五司。此外,设置于陪都的盛京内务府衙门和盛京陵寝总管事务衙门也由盛京将军兼领。光绪年间,盛京将军的职权经加衔后进一步扩大。至1905年,盛京将军衙门所辖事务集军政、旗民、五部于一体,行政权力达到鼎盛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东北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原有的盛京将军官制已不适应局势的变化发展,清政府迫于内政和外交的严峻形势,在“龙兴之地”实行省制和官制改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在东北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裁撤盛京将军,设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事务,盛京将军衙门职权移交东三省总督府,适用于新的官制和统一管理三省要务的东北最高军政机构——东三省总督府在奉天应运而生,徐世昌为第一任东三省总督。
总督,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高级的地方军政长官,负责管辖一省或数省地区的军民要务,总督制度起源于明代正统年间,清代沿袭明朝的官职体制并进一步发展。清朝依据疆域将全国划分为九个部分,每个地域分别设一个总督予以管辖,九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东三省总督。从官阶上来说,清朝的总督是正二品(可通过兼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为从一品)。此外,明清还设有河道、漕运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总督多为朝廷信任和倚重的封疆大吏,在国家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清代多名位高权重的总督中,出现过诸多影响力较大的风云人物:如年羹尧曾任四川总督、陕甘总督;林则徐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曾国藩曾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后任直隶总督;左宗棠曾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李鸿章曾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奉天建省后,徐世昌设立奉天行省公署,分列交涉、旗务、民政、提学、度支、劝业、蒙务等厅司各专责任,总督、巡抚及左右参赞、司道等官员均于行省公署内办理公务,遇事可以面陈协商并共拟方案。由此,沈阳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中心城市。
东三省三任总督皆为治世之能臣
东三省总督府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1907—1912),共有三任总督:徐世昌、锡良、赵尔巽,此三人均为有抱负、有作为的治世能臣,在腐朽的晚清官僚体系中,显得与众不同。
第一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除了改革地方官制和建立东三省总督府外,还推行实施了整编军队、修筑铁路、兴办新型工厂、统一电信事业、整顿卫生事业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在徐世昌执政的1907年,出现了沈阳最早的公交车——奉天电车公司的铁道马车;在他的支持下,盛京医院的医疗条件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徐世昌新政”使奉天(沈阳)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提升了东北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加快了东三省农、工、商业的近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
徐世昌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尤其重用具有真才实学的留学归国人员。在应对东三省的外交事务时,他始终主张以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宗旨,力抗日俄列强的侵略行径,率先采取以北洋武装为后盾的强硬外交方针,竭力破除日俄试图侵吞、垄断东北的严峻之势。
徐世昌曾主持纂修了大型政书《东三省政略》,全面收录了详实的清代东北史料,弥足珍贵。徐世昌嗜古好文,家藏多部珍本古籍、名画和书法作品,曾设有“徐东海编书处”,编纂、刊刻精品著述,并组织“晚晴诗社”。
徐世昌才气纵横,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画,终身作诗不辍。徐世昌不仅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还是诗人、画家、书法家、收藏家,涉及多项艺术领域,可谓多才多艺。
值得一提的是,1908年徐世昌调令张作霖到辽宁西北部的通辽、洮南一带剿除被沙俄收买的蒙古叛匪。在徐世昌的扶持下,张作霖部的兵力扩编至七个营,又将驻扎在洮南的孙烈臣部划归麾下,张作霖成功剿除胡匪蒙患,其部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东北地区的一支劲旅……徐世昌对张作霖实有知遇之恩。
1909年9月,徐世昌被授为体仁阁大学士,享誉清代文臣之最高荣典;1911年5月,授任内阁协理大臣,成为汉人枢臣中唯一最受信任者;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并主持大局,清廷加封徐世昌为太傅太保;清帝退位后,徐世昌力辞太保,隐居青岛;1915年5月,徐世昌反袁世凯复辟,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寓居天津的徐世昌依然关注时局的变化;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他对外声明“中国只有团结抗战,才能救亡”的立场;1938年初,日寇妄图请徐世昌出任华北伪政府首脑,他愤然拒任……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逝于天津,归葬辉县,终年85岁。
徐世昌之后,1909年锡良接任东三省总督之职,锡良是蒙古族人。1910年冬,中俄边境爆发肺鼠疫,很快蔓延至东三省,锡良自主部署成立奉天防疫局,率领东北民众成功抗击肺鼠疫。在锡良的保举下,清政府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到哈尔滨进行调查、防治,成功扑灭了这场鼠疫。为防止飞沫传播,伍连德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伍氏口罩”,把一块外科纱布折叠起来,中间衬上一块药棉,然后把两段剪开做绑带。这种口罩方便实用、成本低廉,佩戴后大大降低了肺鼠疫的传播几率,取得了显著的隔离效果。
1911年4月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伍氏口罩”受到各国医学专家的肯定。任会议主席的伍连德与各国专家共同完成了长达500页的《1911年国际鼠疫研究会会议报告书》,这个报告书成为后世国际流行病学史的一部经典之作。
徐世昌与锡良在位时,还启动了辽西葫芦岛港的建设。早在1908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就聘英国工程师秀思在奉天沿海进行3个月的勘测,最后选定葫芦岛为建筑商港最适宜之地。1909年锡良任东三省总督后,于1910年三次上书朝廷,极力主张速下决心建葫芦岛港。1910年锡良任命奉天劝业道黄开文为葫芦岛开埠总办,聘秀思为工程师,10月开工,进行第一次筑港,用一年多时间,建成了连山到葫芦岛的铁路7.5里,修防波大堤400英尺,建办公处、工棚等部分建筑物。
1911年,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到任后,赵尔巽整顿地方财政,振兴经济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东北社会风貌的改革计划。1912年,东三省总督改称奉天都督,赵尔巽因病请辞,晚年的赵尔巽花费十余年时间主编《清史稿》,留下了一份清代的珍贵史料。
百年官邸诉说沈城中西融合史
东三省总督府曾是东三省最高行政机关,代表了当时东北地区建筑的最高水平。东三省总督府建筑群始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竣工于宣统元年(1909年),工程前后共分两期,由总督行辕、奉天行省公署、中军处、金银库等部分构成,是当时沈阳城内除故宫之外的最大建筑群落,迄今已有112年历史。
东三省总督府建筑群由第一任总督徐世昌负责修建,同时聘请了有英国留学背景的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它的出现填补了沈阳城市建筑史上由古代向近代风格过渡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东三省总督府占地面积约26500平方米,原有多座建筑,气势恢宏,其东西两侧建有高大的青砖围墙,正门上有高大的门楣,下面为大半圆形的月亮门,门楣上的雕刻形如云朵,与下面的月亮门构成彩云拱月的景致。
东三省总督府现仅存奉天行省公署大楼一座,建筑面积为2672平方米,为两层建筑,楼体外部纹饰豪华,造型极具特色,内部为青砖墙体,附以雕饰旋脸门窗,为典型的欧式建筑。楼内部为人字架木结构,雕饰精良。做工精美的回廊和木质楼梯刻有漂亮的花纹,具有典型的中西融合之美。建筑内部为中间大厅,四周布设房间,一楼大厅内有跨度7.5米长的大梁,由直径至少1.2米的原木修整而成。
奉天行省公署大楼一楼展厅中展示了大楼建筑上的佛顶珠(月亮门的中间衔接处有图案的倒梯形石雕),又名拱心石或拱顶石,是砌筑在拱门或拱道最顶处用于契合、稳固整体建筑的石块。东三省总督府公署大楼共有佛顶珠73块,包含十余种不同样式的图案,除加固功能外,风格迥异的装饰纹案内容也是一大特色。
展厅中还专门介绍了洋灰花砖。洋灰花砖,又称蜡画法水泥砖,是一种采用了18世纪欧洲纯手工制法的水泥花砖。这种砖持久耐用、颜色丰富、色厚润泽,历经光阴洗礼愈发光彩细腻。
而今,东三省总督府奉天行省公署大楼这座曾经破败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已整修一新,未来有望作为博物馆使用。沈阳民俗专家齐守成认为,东三省总督府旧址堪称沈阳历史链上的“活化石”,“过去的沈阳城内,官衙官署众多,王公府第、政府要员官邸随处可见,这些建筑与这座城市的其他建筑一起,交织成沈阳这座关东第一重镇昔日动人的历史画卷。”(记者 张松)
(来源:《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