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历史文脉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根

2020-08-27

  核心提示   文化之于城市,是根,是魂,是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地域文化历史图书典籍则是城市文化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   沈阳的一些本土学者……

  核心提示
  文化之于城市,是根,是魂,是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地域文化历史图书典籍则是城市文化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
  沈阳的一些本土学者从梳理、研究、整理有关沈阳的历史古籍入手,讲好沈阳历史故事、讲好沈阳文化故事、讲好沈阳城市故事,从而更好地留住沈阳这座古城的文脉。在沈阳出版社“老沈阳书系”刚刚出版之际,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的《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第10辑也将问世,记者就此采访了近年来编著了诸多沈阳历史文化图书的学者武斌、张春风、赵旭,听他们谈谈对于沈阳城市文化的认识。
  
        一、城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需要梳理文化根脉,通过整理那些过去的文化精华,找到古为今用的路径。整理挖掘古籍就是这样的城市文化传承手段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这座城市的成长史。城市作为一个绵延的生命体,它有血脉,有呼吸,也有灵魂。那热闹的街市,静谧的小巷,古老的建筑……处处见证着城市的历史与成长。追寻城市的过去,搜集整理有关城市的历史文化典籍,就是留住城市的文化之根。
  有关沈阳的历史古籍是珍贵的地域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沈阳、建设沈阳的重要文化资源。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于2008年启动了《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工程,整理并逐年出版了一批辽沈地区重要文化典籍,明确将关于沈阳历史沿革、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典章制度、社会生活、各类人物、文化著述、风俗风物等方面的珍稀典籍纳入重点整理范围,并对研究沈阳历史文化有较大参考价值的典籍和手抄本、孤本典籍,优先纳入整理书目。迄今已整理、研究、校注、出版了九辑27册历代典籍,包括罕见的沈阳先贤作品《沈阳百咏》《陪都纪略》《奉天古迹考》《赞咏沈阳诗赋经典百篇》等,展示了沈阳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首先需要梳理文化根脉,通过整理那些过去的文化精华,找到古为今用的路径。整理挖掘古籍就是这样的城市文化传承手段。近年来,沈阳出版社也一直致力于辽沈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出版工作,为理清沈阳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已出版地域文化类图书90余种,包括“老沈阳书系”“沈水书坊书系”“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沈阳历史文化丛书”“老沈阳珍贵影像集”等多个系列,内容时间跨度大,涵盖了对辽沈历史人文脉络的探寻,对辽沈先进人物及事迹的传播。如“沈阳历史文化丛书”以10卷体量描摹沈阳走过的历史长卷,“沈水书坊书系”将沈阳发展的故事娓娓道来,新近出版的“老沈阳书系”用优美的文字展现沈阳的历史文化风采。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沈阳有着悠久的建城历史,候城、沈州、盛京、奉天,名称随着历史不断更迭,而不变的是绵延千载的文脉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这使沈阳城市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透过这些文化典籍,我们可以看到这方沃土所拥有的文化力量,以及千年文脉所孕育的城市文化灵魂。
  二、城市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它是城市的基因、灵魂和特质所在;历史文化典籍是城市的重要文脉所系,需要薪火相传
  “文化,既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又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城市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它是城市的基因、灵魂和特质所在。城市作为文化的生命体,沿着历史根脉走到当下,再走向未来。其中,历史文化典籍是城市的重要文脉所系,也是城市文化自信的载体。”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赞咏沈阳诗赋经典百篇》等书的主编张春风这样说。
  张春风说,文化由文脉和文象构成。所谓文无脉不传,文无象不生,无脉则无魂,无象则无形,缺一不可。城市孕育文化,文化滋润城市。现在很多城市缺乏文脉而文象难寻,历史的厚重感荡然无存,文化价值大打折扣。城市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是这座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重视文化建设的城市,必然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研究。一座城市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因为它是继续发展的基础和创新的动力;一座城市也应该让其市民了解自己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因为这是提高市民素质、培养家乡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条件。
  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典籍资源丰富。这些典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沈阳、建设沈阳的重要文化资源。然而,这些历史文化典籍大多沉睡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还有许多散落在民间,若不经过研究、整理、校注、出版,在历史长河中将被湮没甚至消失。就此而言,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地方文献典籍是在做对沈阳历史文化和文脉的抢救性工作,是对沈阳历史文化资源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让这些典籍为学界所用,为大众所共享,为当代沈阳文化繁荣兴盛服务,为后世薪火相传尽责。
  城市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积淀而来,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厚重的支撑。城市发展最终是以文化的繁荣兴盛来实现的,文化的繁荣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脱离人或脱离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然。文化滋育着沈阳的生命力,催生着沈阳的凝聚力,激发着沈阳的创造力,培育着沈阳的竞争力。振兴的加速度需要持久的文化力量来推动,相信未来,文化会使沈阳变得越来越有魅力。
  在张春风看来,这些历史文化典籍的逐年出版,延续了沈阳城市文脉,丰富了城市文化积累,对研究沈阳沿革、沈城文化与风物民俗,对传播弘扬沈阳地域历史文化、展示沈阳悠久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市民百姓提供了学习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方便读本”,为国内外各界人士走近沈阳、关注并了解沈阳,献上了值得珍视的“参考书”。
  三、城市文化既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着,成为支撑这方沃土蓬勃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城市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这种气氛、特征或灵魂,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城市是文化的载体。这是城市最本质的意义。”新近出版《文脉千年》《旧宫遗韵》的历史文化学者武斌这样说。
  武斌认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几千年形成的文化生态、文化样式、文化风格都是建设今天新的城市文化的基础。沈阳有2300年的建城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形成了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格和文化风貌。今天的沈阳,还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史迹,有宫殿、坛庙、陵墓、寺、观、衙署、府第、民居等等。这些古建筑和文物史迹,是古老文明的形象化标志,也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此外,沈阳还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和特有的传统社会经济形态,如舞蹈、戏曲、书法、绘画、雕塑、商业、工艺以及烹调、风味饮食、衣冠服饰、民俗风情等等,这些都是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的基础,是历史上沈阳城的多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生动体现。所以,沈阳现代城市文化仍然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将这些文化特色整理保留下来,正是出版此类文化著作的意义所在。
  只有文化的生存,才有一座城市的生存、繁荣和发展。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化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保护好这些文化内容和文化特色,也就是守护我们城市的文化灵魂,守护我们城市的文化记忆,记忆我们城市昨天的文化足迹,留住我们城市的“从前”。城市记忆的保存,城市历史的延续,城市文明发展脉络的保留,不仅靠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在于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整理和挖掘。出版工作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四、当代辽沈人的一个重要文化责任,就是深入发掘辽沈城市文化的内涵,守护我们的历史文脉,充分释放“文化+”活力
  “对于区域、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而言,文化是最重要的内驱力。文化品位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表现在物质生活层面的习惯认同与遵循,又表现在精神生活层面的审美价值与追求。系统工程,取决于物质存在状态与精神赏鉴水平所达到的程度。而且,物质层面的内容会随着历史的风尘而剥蚀消散,精神层面的感知却能够长久延绵,这就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沈阳文学史》(古代卷)作者之一赵旭这样说。
  赵旭说,2011年,《沈阳文学史》(古代卷)开始撰写时,就遇到过类似尴尬,有人曾直率地问,“沈阳古代有文学吗?”文学史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写沈阳古代文学史,不能只写清代满族文学和流人文学吧?为此,我们首先找准方向。文献不足,就去埋头梳理、深挖内涵、提炼精髓;同时,打开思路,放开视野,采取了对“文学”宽泛的范畴解读,如章太炎所言,“有文字著于竹帛叫做‘文’。”将有文字记载的文献都纳入考察视野,然后细细考索,还真的发现不少涉及沈阳的有价值的新材料。随着新内容的增加,沈阳古代文学发展轨迹也清晰起来,底蕴也丰厚起来。所以,提高沈阳城市文化品位,就要方向正确,方式合理,开阔视野,以开放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梳理挖掘,将沈阳城市文化风貌真实全面地展示出来。
  城市文化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一旦家底探明,风尘拂去,腰杆子硬了,文化自信心强了,随之就要广泛传播,活态传承,让更多人了解、认同沈阳文化,并积极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来。对此,要将已经探明的文化家底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例如,可以绘声绘色地告诉人们,历史上的很多著名人物,如唐太宗、宋徽宗都跟沈阳有密切的关系,让人们知道“原来是这样”;可以开发一些文创产品,做成地铁卡、钥匙扣,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还应该鼓励作家、艺术家们去描写沈阳、歌唱沈阳。当年,一部长篇小说《关东演义》和一曲《沈阳啊沈阳》,让沈阳知名度大增,今天,“铁西三剑客”尽管各自风格不太一样,但通过其叙述让人们了解当下和过去的沈阳。此外,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化传承力量,是积极培养文化建设团队,特别是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文化示范效应。可以说,一方水土的强盛,总是以其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振兴道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从脚下的大地出发,辽沈人共同去讲好生动的沈阳故事、辽宁故事、中国故事。这是根,是魂,是辽沈人难以割舍的乡愁与乡情。
  城市文化并不只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陈酿,站立在辽沈广袤的大地上,每个人都是传承历史文化的“燃灯者”。赵旭认为,当代辽沈人的一个重要文化责任,就是深入发掘辽沈历史文化的内涵,守护我们的历史文脉,充分释放“文化+”活力。这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认同、一种文化价值的寻根,一种基于地域文化、血脉相承的感情。(本报记者 赵乃林)
  (来源:《辽宁日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