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不良校园贷“收割”更多农村大学生
2021-04-02 人物
不良校园贷,是近些年来高校校园里出现的一个毒瘤,对大学生本身、学生家庭乃至校园安全和社会安全都产生了巨大危害。从今年开始,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不良校园贷的打击力度,这是一个值得期待和欣慰的信号。在被不良校园贷所害的学生当中,有很多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所以,防范不良校园贷风险需要关注农村大学生,不能让不良校园贷“定向”“收割”更多的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
据相关机构调查,目前校园贷的市场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主要“目标客户”是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区域调查结果是,这两类大学生占了校园贷学生总数的近80%,而农村大学生又在其中占了近2/3。这个调查结果和人们的感觉是一样的,原因也好理解:一是相比较一线城市的高校,二、三线城市的高校在管理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差距,被“钻空子”的可能性相对要大;二是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他们缺钱的可能性更大。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明确不良校园贷的定义和范围,也在陆续出台加强校园贷监管的政策,总的方向是定位越来越清晰,监管越来越严格。最新的政策出自今年的2月24日,当日,银保监会、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最有力度的一条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要求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各银保监局要在前期网贷机构校园贷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将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纳入整治范畴,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监督检查和排查力度。
高校应该成为防范不良校园贷的第一道防线。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合力。高校要配合公安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定期开展不良校园贷摸排工作,精确打击不良校园贷,维护学生权益。建立日常防控机制、常抓不懈。积极发动教职工和学生提供线索,举报开展不良校园贷的组织和个人。建立实时预警机制、预防为先。及时以电话、短信、网络、橱窗、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发布不良校园贷预警提示信息,筑牢防护网。
在有政策兜底的前提下,高校要同时开展好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比如,要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培养。可以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日常思政教育、安全知识竞赛、金融知识进校园等工作,大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财商”教育,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针对不良校园贷经常改头换面危害学生特别是新生的问题,要建立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机制,在开学季等关键时期定期发出预警提示,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警惕电信诈骗和形形色色的不良校园贷。通过漫画、短视频等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揭露不良校园贷的各种骗局。
那么,对确实有合理花销又经济困难的学生该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二是要引导学生使用合理合法的校园贷。
织牢政府的“资助网”是避免大学生陷入不良校园贷的重要保障。高校的资助政策应该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落实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等保障性需求。二是开展紧急救助、做到应扶尽扶。完善特殊困难救助机制,设立专项资助资金,对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学生进行紧急救助,解决学生的临时性、紧急性资金需求。三是关注发展性需求、做到应帮尽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展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学生开展拓展学习、创新创业等,满足学生发展性需求。
同时,高校要正视大学生合理信贷需求,主动对接银行机构,配合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发完善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必要消费等金融产品,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等需求,用“良币”驱逐“劣币”。
到目前,据相关部门的消息,不良校园贷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却依然存在,而且,不排除一些不良校园贷“产品”改头换面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同时,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的新生走进大学校园,防范不良校园贷风险任务依旧艰巨,需多重发力,需继续发力!(刘强)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