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施一公:一位屡次想从商的科学家

2020-03-22

  河南驻马店为两个人骄傲,一个是张磊,另一个就是施一公。他们俩都是当地走出来的天才,一个是学界翘楚,另一个是中国目前久负盛名的投资大家。  ……

  河南驻马店为两个人骄傲,一个是张磊,另一个就是施一公。他们俩都是当地走出来的天才,一个是学界翘楚,另一个是中国目前久负盛名的投资大家。
 
  下周一,施一公创立的诺诚健华将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这是张磊的主战场。
 
  创业
 
  施一公曾在公开场合反对科学家创业。他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他认为,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这相当于把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
 
  施一公的才华好像真的很多,不怕用错地方。他创立的诺诚健华3月23日将在港交所上市。按照3月20日暗盘128亿港元市值计算,他的妻子赵仁滨持股12.43%股权,这样算下来,施一公家族身家为16亿港元。
 
  诺诚健华由施一公和崔齐松于2015年共同创办,2017年至2019年前6个月的经营亏损分别为人民币3.4亿元、5.54亿元、3.21亿元,研发开支分别为6290万元、1.49亿元及9480万元,亏损巨大,还没有销售额。IPO前有四轮融资,总融资金额为2.388亿美元,约合16亿元。加上IPO募资21亿港元,累计募资约35亿元人民币。诺诚健华共有9名核心成员,施一公妻子赵仁滨位列其中,没有施一公。
 
  施一公用了很巧妙的方式,隔了一道墙。诺诚健华与施一公订立独家战略合作协议书,支持药物的靶点识别及验证,双方合作费用视具体项目单独确定。施一公可以由此安心做校长,也可以安心做科研,不用参与诺诚健华日常管理,又能为其背书和提供弹药,成为诺诚健华最出名的品牌。而且诺诚健华也将成为他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出口。
 
  国内很多上市公司都是由科研工作者创立,他们将研究成果落地,成就一个产业,造福一方。学术和创业并不矛盾,政府也在鼓励科学家创业,但是创业占用精力也是事实。醉心学术的超级大牛,比如爱因斯坦这类,可以完全不关心产业化。总结一句话,科学在实验室,技术在实践。
 
  经商
 
  作为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很早就展示了他的经商天分。
 
  1987年9月21日,施一公还在清华读大学,父亲突然去世,施一公觉得要靠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还得负担起养活母亲的责任。在学业之余,他想法子赚钱,做些倒买倒卖的小生意。靠着自己努力,施一公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攒下一万多元钱,成了“万元户”大学生。与此同时,他学业也没有抛下,他并不喜欢本专业的课程,选修了数学,毕业时还是系第一名。
 
  清华提前一年毕业后,因为父亲去世的关系,他一度想从政。当年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司机在自行车道上撞倒,当司机把父亲送到医院的时候,他处于昏迷状态,血压和心跳等生命体征都还正常。但是,医院急救室的那位医生告诉肇事司机,必须先交付500元押金,然后才能救人。四个半小时之后,待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父亲已经没有心跳。施一公常常为此伤怀,多年后他回忆此事,“我最敬爱的父亲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救治,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也再没有睁开眼睛看他儿子一眼,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想从政,从政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可以为老百姓说话、做事。
 
  但是从政没有门路,还是要经商,他差一点做保险经纪人,和清华大学科技批发总公司签订了一个代表公司去香港经商的机会,做公关,结果就业合同因故被撕毁。纠结一晚后,决定考托福GRE出国。在美国读到博士毕业,施一公还是觉得自己有经商天赋,和另外两个朋友合伙开了一个公司。不过忙活半年,业务做得不错,最终却分文未获,他觉得自己不适合经商,重新开始做科学研究。所以做诺诚健华,也是藏在身体里的不安分,再次跃出水面。
 
  研究
 
  可见施一公的学术之途是多么脆弱,如果经商稍微顺利,可能就少了一个学界精英。
 
  施一公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此后一路读博,到成为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在国际一线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他当然非常聪明,出生在郑州,两岁时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驻马店镇的一个小村庄,就在小村庄上小学,小学班主任老师曾拍着他的肩膀说:“一公,你将来一定要为我们驻马店争光啊!”
 
  施一公小时候贪玩儿,学习是被父母逼迫的,保送进入清华,他的本专业也一般,但还是努力学习,选修数学并提前一年毕业。博士一年级很迷惘,到中餐馆打工,二年级开始了一些思考,从早晨9点忙到晚上7-8点,周末也去实验室,到了三年级经常干到12点。到了第四年,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工作环境,觉得实验室并不枯燥。在纽约做博士后时,做试验到凌晨3点、4点睡觉,早晨9点继续到实验室,三餐都在办公室吃。这样的高压节奏,施一公能持续11天,周末两天好好睡一觉然后再继续下一个11天。
 
  博士一二年级时,因为三次考试只有一次合格,很可能没有奖学金而无法继续学业,施一公去找老师要成绩。但是有努力,他进步很快,1994年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博士导师认为可以试试投稿到《科学》。他曾经两次用一晚上赶一篇文章,最终分别发表在《自然》的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上。毕业时,导师认为施一公是他最出色的学生。
 
  他是在不断加码努力中找到乐趣和方向,施一公很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无论是任何学科,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我不相信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付出也是他特别强调的素质,他的几位著名学子也都长时间浸泡在实验室,成绩斐然。他还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必须具有的素质。不过就是这样努力做学问,还在博士毕业后想经商,看来做学问是一门比较寂寞的工作。
 
  入世
 
  作为无可置疑的学霸,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阶段,施一公却一直非常自卑。
 
  高中时,化学老师解释“勒夏特列原理”,施一公发现自己弄不懂,觉得班上其他同学都比他聪明,感到自卑。不过幸运的是,施一公总是能将自卑转化为外在的动力,转为为自信、好胜。他因为跑步成绩不好,而一直练习跑步,达到入选清华校队的程度,还创出清华竞走记录。这都离不开他对自己的狠劲儿。
 
  外人看不出施一公自卑,看到的是施一公做什么事都干劲十足。他也善于处理各种关系,他愿意四处敬酒,不会与目前的体制格格不入。他一直非常入世,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凭运动员的感觉,在主要媒体指责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施一公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写信。这也就不难理解,他愿意回国任教,愿意四处演讲,愿意奔走呼叫,当年父亲去世的悲剧藏在心中,他一直想让这个社会更好一些。
 
  在施一公之前,中国还有一个生命科学界牛人——王晓东,2004年41岁时凭借细胞凋亡领域的成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来,他回国创立百济神州。2016年2月,百济神州在美国纳斯达克实现上市,上市首日收盘市值8.5亿美元,目前已过百亿美元。施一公和王晓东研究领域类似,两人创立的公司也在同一赛道,更有意思的是,两人都出生在河南,王晓东是河南新乡人。(记者 余胜良)
 
  (来源:《证券时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