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菅雪松:运用智能技术开展客户身份识别

2017-12-06

  客户身份识别是反洗钱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防范洗钱风险的关键环节。当前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验证手段单一落后,难以确保“人-证”相符,反洗钱……

  客户身份识别是反洗钱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防范洗钱风险的关键环节。当前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验证手段单一落后,难以确保“人-证”相符,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存在风险隐患。
  随着面部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其应用领域逐步扩大,该技术将成为安全便捷的身份识别手段。建议作为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模式的有益补充,广泛加以应用。
  面部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主要是将人的面部各个器官比如大小、比例、位置、距离等参数化,然后依次形成相应识别编码再与面像库内存储的原始参数进行比对,并以此锁定客户身份,具有效率高、可靠性强等优点。具体流程是,通过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一系列识别和判断的相关技术。
  客户身份认证的困境
  笔者认为,银行对客户的身份认证存在以下困难:
  首先是人证相符识别难度大。当前,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核验,主要是通过身份证鉴别仪验证证件真伪,再与居民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进行匹配,最后依赖前台柜员人工比对进行核验的一种方式。这种“人眼比对”的方式,受证件类型多样化、客户及照片客观变化、人-证相符判断主观性制约,客户身份识别的有效性明显不足。一是对户口簿(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军官证、护照、港澳通行证等非居民身份证件核验手段明显不足,尚未实现对于此类证件的联网核查。同时在核验过程中,客户证件受照片清晰度、客户发型、胖瘦等较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核验准确率大大降低。二是居民身份证件联网核查仅能确保证件真实性,而对“人-证”是否相符却不能保证精准,人-证一致性验证成为客户身份识别的瓶颈;三是人证相符核验依赖于前台柜员的主观判断、工作经验以及责任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验证结果影响较大。
  其次是远程开户面临身份认证困境。为适应信息化金融发展趋势,2015年12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规定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通过远程视频柜员机等电子渠道开立个人银行账户。但在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开立账户同时,如何确保客户身份识别的有效性,帮助金融机构实现对客户身份的实名认证与匹配,从而达到与柜面开户同等的识别效果,是当前远程开户面临的最大难题与掣肘。
  最后是洗钱案件侦破效率低。建立国际金融洗钱和恐怖融资“黑名单”,是加强反洗钱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反洗钱黑名单系统检索设计,只包括对象姓名、证件号码等基本信息,缺少面部特征识别匹配数据。一旦犯罪嫌疑人面部特征发生变化,检索搜寻和实时监测工作将无法有效开展。在案件侦破阶段,也会因为无法提供将人脸作为索引的丰富信息支持而错失破案良机。
  客户身份认证的建议
  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对客户进行身份认证:
  首先建立大数据反洗钱工作模式。银行应适应大数据时代传统支付工具向信息化支付工具转移的趋势,建立“人脸面部数据库”。借助多种来源的海量数据,针对洗钱犯罪的新特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在人眼比对基础上,实现人的主观判断和系统客观分析的有机结合,大大提升客户身份识别准确度和甄别追查洗钱犯罪工作效率。
  其次鼓励义务主体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创新。鼓励反洗钱义务主体在不断应用新技术创新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应用生物特征等智能化数据认证技术,有效解决金融业务创新与落实客户实名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高客户身份识别的有效性,为监管部门构建科学客户身份识别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最后提高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标准。拓宽反洗钱工作视野,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充分论证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与思维。突破传统客户身份识别的工作框架,探索新技术与反洗钱工作有机结合方式。加强生物识别技术在反洗钱领域的应用,以有效性为核心,促进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转型升级。(菅雪松:中国人民银行锦州市中心支行)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2017年06月12日B07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