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正文

金融普惠需要国际合作

2017-12-06 人物

  如今,传统金融机构转型为很多人所关注。其中,发展普惠金融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方向。不过,人们往往更多地从练好金融机构内功的角度关注如何提升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能力,却容易忽视国际经济合作对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
  事实上,发展普惠金融离不开更宏观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经济合作。具体来看,这里面有三方面内容需要我们加深认识:
  首先,应按照贸易与金融共生逻辑,重新认知普惠金融理念。
  发展普惠金融,不仅要遵循普惠服务、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等原则,而且要从国际化、科学技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统筹国内外项目投资和价值取向。最终,在理念上做好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国际金融机构、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对当下的金融业而言,领域大、内涵宽、维度多的特征十分明显。因此,要实现好普惠金融各项目标,就必须发挥好金融在国际经济合作整合方面的功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优化风险结构,延伸服务半径,进而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比如,中国金融机构在与海外主体进行经济合作时,就可以通过帮助海外合作伙伴优化项目选择,获得收入、储蓄、投资优先权,最终既拓展自身业务,又提高了中国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从长远来看,在与海外生意伙伴的合作中,我们还应进一步做好产品体系、政策体系、市场体系、生态体系等方面优化,夯实普惠金融的基础。
  其次,要优化国际经济合作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如果以“大金融”的角度观之,提高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亦十分重要。具体来看,相关金融机构可根据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的次序,有效利用多种手段,优化国际经济合作模式,让生产要素进一步有效配置。此外,比较优势互补与产业优化诱发的新经济空间也会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市场信息和投资机会,进而提高初始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第三,加强金融界域治理研究,塑造有序竞争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相关金融和科研机构也应做好税收筹划、风险管控、贸易便利化、共同体打造等的策略选择研究。最终,通过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将储蓄资源进行跨主体、跨行业、跨地区的有偿转移,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具体来看,可以发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优势,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做好事中和事后跟踪的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和工作流程的有效对接和认同,形成良好的金融业态分布和金融生态环境,在国内外金融业务模式和金融服务专业化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功能互动,资源互流,利益互惠”的有序竞争格局。
  在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行为方式的背景下,一方面普惠金融已然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必修课,另一方面中国与世界经济也加快了深度融合。可以预见,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各种机遇也必将为中国发展普惠金融提供更多助力和途径。(齐欣:天津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0月31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