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举措相继出台,有观点将债务置换的货币政策涵义理解为“中国版量化宽松”。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此次债务置换与西方量化宽松有实质性区别,不能别出心裁地将其理解为“中国版量化宽松”。
连平分析说,此次置换的地方债虽然纳入了央行SLF、MLF和PSL的抵押品范围,但这只是增加了地方债的流动性,最终是否抵押,以及接受多少抵押来投放流动性,都将受到商业银行需求和央行货币政策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完全不同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央行预先确定规模并主动购买的模式。
同时,央行通过此种形式所投放的流动性是有期限的,并不会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永久扩张,这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永久性流动性也有明显差异。
连平解释说,目前中国市场总体流动性增长较为平稳,并不存在流动性缺乏问题。即使需要增加市场流动性,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首推长期处于高位的存款准备金率。
从央行的角度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不仅能增加流动性,而且有助于收缩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而银行将地方政府债券抵押给央行获得流动性,则会进一步扩张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这不是央行所愿意接受的。
连平认为,债务置换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系统性风险。他表示,地方政府近年来财政和土地收入增长放缓,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加大。债务置换能切实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还可以降低债务成本,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短期债务风险。
同时,债务置换能够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压力,使其有动力也有能力推动未来以城镇化和“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一系列建设项目,带动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问题。
对商业银行来讲,债务置换将盘活大量存量信贷资源,使银行有更多增量资源用于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不过,连平强调,虽然债务置换后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和意愿都将增加,但是轻装上阵的地方政府投资需求有可能再次扩张,最终银行信贷可能会继续以各种方式投入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使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或有直接联系的债务又一次获得扩张机会,应当警惕这种动向。(本报记者 戴蔚珑)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2015年06月15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