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冯头带领合作社要上新三板

2017-12-06

  核心提示   年近60岁的冯国华,岁数并不大,可康平一带的庄稼院后生都亲昵地称他“老冯头”,这是出于尊敬和佩服,老冯头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核心提示
  年近60岁的冯国华,岁数并不大,可康平一带的庄稼院后生都亲昵地称他“老冯头”,这是出于尊敬和佩服,老冯头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脑袋瓜活泛,喜欢琢磨事儿,全县第一个扣蔬菜大棚,创办种猪繁育场,领着乡亲注册养猪合作社……时下,正在运作推进新三板挂牌上市,抓紧筹建辽北最大的万亩生态种植养殖示范园区。
  大棚全县“第一人”
  冯国华是康平县蔬菜大棚 “第一人”,那年是1984年。
  最初的创业,绝对是一个偶然。
  老冯头去昌图县三江口镇,蔬菜大棚引起了他的好奇。
  “外头天寒地冻,棚里绿油油的韭菜、芹菜,还有顶花带刺的黄瓜……”
  回家就想尝试一下,没钱,更不懂技术,冯国华跑遍县里大大小小的书店,买回一大堆科技书,边啃边干。
  起初就是种点陆地菜,试着搞大棚,后来建成日光温室。
  “当年冬天种黄瓜,当第一批黄瓜苗真叶展开刚放子叶时,就开始死苗,不到三天1000多棵黄瓜苗全都死光了……”
  “当时右耳朵差点聋了,但没有灰心,硬是咬牙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棚黄瓜成功了。
  “四位一体”猪睡热炕
  冯国华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为扩大棚菜生产规模,他承包了10亩荒地,建起第一栋“四位一体”的日光温室。
  “四位一体”是个啥呢?
  就是把 “日光温室-沼气池-猪舍和厕所”建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链。
  “猪生活在沼气池盖上如同热炕头,猪粪进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供日常生活用,沼液呢,用来浇菜,猪呼出的二氧化碳供给蔬菜,而菜放出的氧气又正好供猪利用。 ”
  采用“四位一体”模式,沼渣做基肥、沼液做追肥,生产的蔬菜基本不打药、不上化肥,口感非常好,不但卖价高,而且供不应求。
  老冯头脑瓜活泛,喜欢接受新事物,看着猪肉市场好,马上转舵。
  把10亩大棚改成了养猪场,2007年生猪年出栏量增加到1000多头,冯国华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猪大王”。
  在瘦肉率高、育肥期短的外来猪种冲击下,育肥猪收入不稳定,本地大部分养殖户效益下降,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冯国华痛下决心对猪场改造升级,把育肥猪改成种猪繁育,重新建成了高标准猪舍。
  从山东青州引进了第一批祖代种猪,并很快打开了市场,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2012年超过1000万元。
  身为沈阳市的人大代表,冯国华心里明白,养猪场污染环境可是个大事儿,不能赚昧心钱,让子孙后代骂。
  咋办?前年,他投资500多万元建猪舍楼一栋,面积2200平方米。
  记者注意到,猪舍楼下是一座2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每个猪舍头上建有防渗漏的集粪井,每天产生的猪粪污水全部进入沼气池,所产沼气用于生活用气及发电。
  由于设计科学合理,沼气池在严寒的冬季也能正常产气发电。
  时下,猪场配备了120千瓦的发电机组,每年发电量约80万到100万度,除了解决企业的全部用电,还有50万度的余电,现正在积极申请办理并网。
  冯国华富了不忘乡邻,牵头成立了华圣养猪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70多人,全社每年出栏生态猪近5万头。
  “推进新三板挂牌上市,筹建辽北最大的万亩生态种植养殖示范园区,建一个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加工厂。 ”
  “最终实现以种猪繁育场为载体,以沼气发电为纽带,以有机花生、水稻为主体的良性生态循环产业链。 ”冯国华说。(本报记者 朱勤)
  (来源:《辽宁日报》2015年08月18日10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