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怎么吃?这是摆在很多北京上班族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曾经为难了任牧、陈文、黄炽威3位青年。
“刚毕业那会儿,自己去超市买菜、做饭还挺新鲜。可是真正上班后,白天已经很劳累了,晚上再这样折腾谁受得了?”任牧回忆道,“吃外卖、小摊吧,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天天下馆子经济上也承受不了。”
任牧意识到,晚餐不仅是他们的生活痛点,也是很多同龄人的群体性痛点。在北京,无数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寻梦。他们白天上班,晚上回到这个城市边缘各个角落的家中。家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旅馆,甚至只是一张床。他们渴望家的温暖,却连与亲人围坐一起吃家常菜的幸福都体会不到。
2013年9月份,任牧、陈文、黄炽威萌生了做半成品净菜的念头。
半成品净菜就是把所有的菜洗好、切好、配好,并配备所需的调料。用户购买后,可直接烹饪,省去洗切的麻烦。
说干就干,三位拥有社会学知识背景的小伙伴开始逛新发地菜市场,研究菜价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产品形态之间的差异。通过几个月的调研,他们发现了半成品净菜背后广阔的市场空间。
11月,三人辞掉原来的工作,东拼西凑了50多万元。三个门外汉,没有餐饮经历、也没有互联网技术背景,开始了全新的旅程——“青年菜君”诞生了。
2014年3月,青年菜君在回龙观地铁站开了首家实体店,以O2O的模式销售半成品菜。用户在网上下订单,次日在地铁口的自提点把菜品提走。
任牧向记者介绍,青年菜君的商业模式是基于对生鲜行业的痛点判断去挖掘并且建立出来的。
一是库存损耗问题。库存往往会带来高额损耗,青年菜君的解决方案就是用户提前一天在线上预订,再根据用户的菜单去采购生产加工。所以青年菜君是没有库存的,减少了库存的损耗。
二是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问题。鉴于宅配的高额成本,青年菜君在成立之初坚持菜品的亲民价位不做宅配,而是在社区和地铁口设立自提点,将商品送到离顾客最近的地方,每个用户只需要顺路带回家就好了。
在回龙观地铁站出口,“青年菜君”的店面格外醒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下午3点半左右,新鲜的菜品就会入店。一小时后店铺开始营业,晚上8点左右停止营业。
青年菜君的商业模式也得到了社会资本的青睐,目前已经完成了3笔数千万元的融资。期间,他们补齐核心团队成员,比如引入原DHL物流总监负责物流,引入拥有20年以上经验的行政总厨以及国家一级营养师一同来做菜品研发;升级了中央工厂,将中央工厂总体面积升级到近2000平方米;自建了物流团队,现有的自建物流团队可以承担从中央工厂到各个社区的干线物流等等。
不过,青年菜君的成长也要补习很多课程。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里面提到当前“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任牧表示对此深有体会,在第一家地铁自提点建立之后,他们深感对生鲜电商所涉及的传统行业的陌生。
在接下来的9个月里,他们开始疯狂地补课,向传统行业学习。比如了解传统生鲜从供应链的流程到生产加工、设计研发自己的社区自提柜,组建物流车队、路径规划和布局等。“每一块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我们要了解别人是怎么玩的,我们还能怎么玩。”任牧说。
经过一番沉寂后,2014年12月底,第一个社区自提点在北苑设立。此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几个月间扩展到如今的160个社区自提点。
7月中旬,青年菜君又推出了一个大动作,那就是在北京开通全城宅配了。任牧坦言,菜君虽然受到了很多人欢迎,但还是有不少消费者催问,“为什么自提点离家还是那么远?”在宅配的物流成本整体下降的今天,青年菜君通过基于自提点的物流网络基础上做宅配,坚守住了平民价位,仍然把最大的优惠让利顾客。
青年菜君的菜品质量有保障吗?为什么不做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菜品?
任牧认为,菜君做不到日常晚餐的平价消费中使用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食材,但至少有一颗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心。一是在选菜上,精心挑选供应商,严格把关食材品控;二是坚持用达到饮用标准的超滤水洗菜,多种专业洗涤程序,保持平价的同时更保障健康安全。
“当然,我们以后还会推出诸如‘私厨定制’这样的板块,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让做饭更有趣。”任牧说,“但是,青年菜君永远不会放弃平价菜。尽管它的利润很低,但它却是青年菜君的起点。让用户花合适的价格,用较短的时间,快速吃上健康的晚饭,正是青年菜君的初心。”
从回龙观地铁站第一家自提店面,到北京160个社区的自提点,再到全城范围的到家配送;从80平方米的简陋小加工间,到2000平方米的全年冷链恒温的清洗加工、分拣包转中心;从开自己的二手车配送,到自建的干线冷链物流车队+自提中转站+第三方宅配物流团队系统配送——青年菜君华丽的进化蜕变,可谓是他们坚持初心、勇于追梦的结晶。
谈起心目中青年菜君的样子,任牧说,青年菜君应该是一个“四有青年”——有梦想、有态度、有情感、有趣的人。晚餐,应该是一家人围坐一起,感受亲情温暖的时刻。希望青年菜君的一道菜,让怀揣梦想在外漂泊的青年们回到厨房,体会下厨的乐趣,重温家的味道。(本报记者 林紫晓)
(来源:《经济日报》2015年08月03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