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金融”助力民企“出海”
2017-12-06 企业
10月29日至30日,中民投在新加坡召开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如何为民营企业抱团“出海”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在“一带一路”进程中稳步前进,是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破解企业海外投资难题
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标表示,当前我国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海外竞争,鼓励民营资本进行国际化经营,民营企业自身也有着“走出去”的强烈愿望。中民投将围绕这一发展战略,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成为民营资本“走出去”的领军者。
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工商联发起成立的一家全球化的大型民营金融投资集团,注册资本500亿元人民币,经营战略以金融全牌照和产业整合为重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体系也需要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以推动全球社会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中民投有一个豪华的“朋友圈”,这就是今年年初成立的中民投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的专家包括: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国宝、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等。
中民投副总裁陈国钢透露,中民投正在探索的“产业+金融”抱团出海的模式,以平台优势助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破解我国海外投资“两高两低”瓶颈。
抱团出海大有可为
据中民投总裁李怀珍介绍,规划中的中民印尼产业园,由中民投联合三一集团、特变电工、宗申集团等数十家国内优势产业龙头民营企业共同投资,投资金额达50亿美元。通过国内优势产能和国际优质资源的对接,中民投希望搭建一个独特的产业和金融相结合的平台,实现民营经济的国际拓展和转型升级。中民投将为印尼产业园项目优先引入包括煤化工、电解铝、钢铁、电厂和直升机生产运营等产业,未来还打算将产业园模式扩大到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再建立5至7个海外产业园,实现产业园之间的上下游配合和规模效应。
在中民投看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推进,印尼庞大的劳动力储备、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海上高速公路计划,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机遇,印尼政府官员认为这将对印尼的钢铁、水泥、矿产和港口等行业带来重大利好,并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我国的优势产业和印尼目前开始工业化阶段的市场需求正好相吻合,这也可以看出中民投布局全球发展的战略思路。
“产业+金融”为民企保驾护航
中国国际商会合作发展部副部长孙晓认为,利用东南亚优势资源探索海外产业园新模式,将推动优势产业以制造加服务的一体化方式走出去,是我国输出过剩产能、加速产业转型很好的选择,以产业集群的方式走出去,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进而带动产业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
多位民营企业家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海外投资最大的困扰之一就是缺乏金融支持,他国金融机构一般不愿给不熟悉的中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即使决定放贷,审核周期也非常长。金融服务短板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中国优势产业工程机械由于金额较大、回收期长,必须依靠赊销、租赁等供应链融资才能开拓市场,缺乏金融“输血”的中国民企业务增长乏力,还有一些企业在海外开展投资贸易时,因缺乏汇率避险工具,当汇率发生巨大波动时损失惨重。
针对这个问题,中民投探索出的“产业+金融”模式成为一大“法宝”。“不管是钢、煤、电还是哪个行业领域的民企,在产业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民营企业需要中民投这个海外投资平台,需要庞大的网络以及金融支持;中民投也需要民营企业在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联合起来会形成巨大的产业和资金优势。”李环珍说。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认为,“产业+金融”模式不仅弥补了我国民资企业金融知识短板,可以在战略决策、财务咨询、市场对接、风险控制等服务方面解决民企的“后顾之忧”,因而可以成为企业出海的“燃料”与“灯塔”。(本报记者 崔国强)
(来源:《经济日报》2015年11月02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