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经济的镜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变动是反映实体经济发展质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日前,由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2》对215名银行从业人员开展了问卷调查,涉及风险管理、不良资产处置等岗位。50.23%的受访者认为,与2021年相比,2022年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将小幅上升,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更强。当前,需注意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中的“不良贷款转股定价难”问题。
《报告》认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可控,但不良资产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其中,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个别大型房地产企业风险有望得到基本控制,但由于民营房企受冲击较大,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或将有所上升。
中小银行被认为是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最大的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2%,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59%,二者的不良贷款率均已远高于我国商业银行1.75%的整体不良率水平。
《报告》提醒,由于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已上市,市场、监管对其关注度均较高,这些银行更要稳妥、有序地推进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尤其要汲取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高风险中小银行的教训,注重信贷风险管理。从中长期来看,规范公司治理是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最有效措施。
不良资产如何处置?45.58%的受访者认为,不良资产转让是接下来最主要的处置方式。持有坏账核销、清收和债务重组、债转股观点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26.05%、12.56%、3.26%。《报告》指出,不良资产转让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快速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但缺点是需要牺牲一定的回收率。此外,创新类处置方式,如资产证券化、互联网处置等也在日益兴起,其作用应引起业内关注。
在不良资产转让的过程中,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仍是主力军,它们是商业银行更青睐的买方,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互联网处置平台则扮演“补充者”角色。从不良资产的供给端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部分领域的风险可能加速暴露。接下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充分发挥跨周期、跨市场的逆向调节功能,坚守金融风险“防火墙”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新一轮的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工作启动,这也被视为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渠道。然而,目前该项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集中体现在“不良贷款转股定价难”问题。《报告》指出,由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企业、金融机构在价值判断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很难在短期内达成各方都认可的公允的债权转让,尤其是不良贷款定价会遭遇较大折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为此《报告》建议,接下来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合理的债转股定价机制,促使新一轮债转股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报记者 郭子源)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