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一年多前只有4个人,李玥清楚记得,当她带着团队成员降落在长春龙嘉机场时心里的滋味。
当时,作为最早一批响应对口合作方案的企业,天津籍企业渤海银行决定开辟东北市场:在长春建立东北三省省会城市中首家分行。李玥被任命为分行行长兼筹备组组长。
一年来,这家银行在长春经历了怎样的创业故事,折射出东北地区营商环境怎样的变化?两市对口合作从“看对眼”到“真走心”,这一过程中东北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做好服务改进审批,从定选址到试营业仅用2个月
“银行业发展与地区经济生态有着密切关联。”初到长春时,李玥压力巨大。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提出,推动东部地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东北地区依法合规开展业务。李玥说,当前,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竞争很激烈,近年来东北地区发展又存在一定困难,“做不好的话,会断送我的职业生涯,也对不起咱们银行和员工。”
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分行地址选在哪儿。“金融机构选址有一定规律,简单来讲就是喜欢‘扎堆’。”李玥说,为了提供合适楼盘,长春充分调动基层力量,短时间内她就看了50多个办公点。长春市主要领导也参与协调,分行选址工作顺利展开。慢慢地,李玥紧绷的弦松了下来。
“无论节假日还是下班时间,对接干部都会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介绍。”当地干部重商爱商的工作热情和服务诚意深深打动李玥。最终,渤海银行选定了坐落在绿园区的一处办公点。
“将渤海银行引入作为两市合作的重要项目,是绿园区服务业转型的重要契机。”长春绿园区区长薛文革说,帮助选址仅是政府服务的前期工作,为了让长春分行快速投入运营,采取“并联式”审批方式,将银行从落户到开业要通过的消防、交通、市容等审批同步推进,大大压缩了办事时间,让企业少等待少跑路。
“从定选址到试营业,仅仅用了2个月。这速度甚至超过了与我们同期设点的另一个直辖市分行。”李玥感到很惊喜。
组织沙龙成立商会牵线搭桥,实现当年开业当年盈利
银行业是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当地经济发展好不好,直接影响银行贷款业务有没有、贷款规模有多少。李玥的第二道难题接踵而来。
一方面,绿园区委区政府在银行试营业后,组织多场企业沙龙,给银企双方牵线搭桥。另一方面,帮助成立了长春市天津商会,李玥成为首任会长,截至今年4月已有30多家天津企业加入商会。
开业那天,大厅门庭若市,一座难求。从正式营业到2017年底的3个月内,渤海银行长春分行在当地市场投放贷款规模40亿元,实现当年开业当年盈利,在全国26家分行8个同类分行中,排名十分理想。“在经济体量不如发达地区的情况下,放贷规模能达到这么多,充分说明了长春的发展充满活力。”李玥说。
为深度参与两市对口合作,渤海银行积极投入长春基础设施建设。“迄今为止,我们做的最大项目就是棚户改造工程。”李玥说,作为一家天津籍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善长春市容风貌和市民生活条件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今后将加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天津成功经验和做法,推行长春市政务服务‘一门式、一张网’改革取得更多成果。”对此,李玥认为:“我们享受了长春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的成果,这地方没来错!”
相关部门和结对区县基本对接,合作应进一步深化
渤海银行落户长春仅是津长合作的一个缩影。长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是津长对口合作基石。1年来,两市工作组开展20余次对接,双方各部门累计开展各类对接交流活动200余次。
2017年6月,长春市印发《落实津长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提出“2+7+N”行动计划,即打造津长合作两大平台;实施改革对接、开放对接、工业对接、服务业对接、农业对接、民生对接、人才对接七大行动;以县区为主体打造若干个园区载体。
截至今年1月,两市相关部门和结对区县基本实现全面对接。部门间确定了多份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有的已付诸实施;长春15个县市区、开发区,面向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不同程度开展对接交流,达成众多合作意向。其中,天津“融洽会”签约24个农业合作项目,总金额98.5亿元;天津“华博会”签约12个项目,总投资97.2亿元。
但是在对口合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县市区、开发区及有关部门与天津方面都开展了对接交流,可对接情况参差不齐,一些单位合作工作还停留在表层,对接深度还有很大差距。”该负责人介绍,从统计调度情况看,实际落地的合作事项和项目并不多,“多数项目都是意向性签约,达到签订合同程度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进一步洽谈磨合。”
“本地企业有时习惯性地将‘事对事’的商业模式转换为‘人对人’,习惯先谈感情,再谈工作,这样可能会影响一些效率。”李玥说,虽然选址运营都很顺利,但仍感受到东北地区营商文化的不同。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经常亲自主持协调会,在她看来,“这与一些环节仍存在体制机制不畅有关。”(本报记者 李家鼎)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