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监管出新政:破除银行资本约束

2019-03-03

  近一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积极出台新政,为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便利。破除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缓解资本补充压力,进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动金融服务……

  近一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积极出台新政,为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便利。破除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缓解资本补充压力,进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当前金融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2019年第一期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本期操作量为15亿元,期限一年。此举旨在提升银行永续债的流动性,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

  梳理过去一段时间发布的政策,很多都是在银行补充资本上做文章。为了提高永续债流动性,央行创设了央行票据互换工具,并将主体评级不低于AA级的银行永续债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和再贷款的合格担保品范围。银保监会也宣布允许保险机构投资符合条件的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也对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做出了具体部署。一是对商业银行,提高永续债发行审批效率,降低优先股、可转债等准入门槛,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同时发行多种资本补充工具。二是引入基金、年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银行增资扩股,支持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债券市场交易。

  破除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已经成为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金融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这有其内在原因。首先,客观上说,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水平达标,但长期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11.03%,一级资本充足率是11.58%,整体资本充足率是14.20%,各项指标符合监管要求。不过,若以发展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来看,我国银行确实面临一定资本补充压力。一是去年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表外资产逐渐回表,需要予以相应的资本补充;二是尽管多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距离监管红线较远,但是未来部分将新被纳入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的银行需符合更高的监管要求,面临额外资本补充压力;三是目前国际领先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在15%至20%之间,我国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其存在一定差距。

  其次,外源性的资本补充更为直接,我国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箱中的工具仍不足。银行可以依靠内源性渠道来补充资本,比如收益留存,但是银行利润增速整体放缓,内源性资本补充不及外源性的资本补充“起效”更快。我国银行目前可以依靠的外源性资本补充的渠道并不够丰富,如在永续债相关政策明确之前,我国银行主要的资本补充手段为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优先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等。而在很多国家,永续债已经是常用的资本补充方式。

  再次,破除银行资本约束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方面,有利于货币政策更为精准的发挥作用,助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我国金融体系的特点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处于主体地位,央行的货币政策通过银行才能传导下去。央行释放流动性,但如果银行不能将流动性转化为给实体的授信,那么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央行相关人士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货币政策缓解融资难和融资贵,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要着眼于银行这一关键环节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资本不足将限制银行的放贷能力,因此,破除银行资本约束实际上正是打通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方式。

  据2月19日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透露的信息,央行下一步会进一步优化条款设计,完善资本补充债券触发条件和损失吸收机制,探索发行转股条款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财税部门很快将明确永续债税收处理。可以预期的是,伴随未来更多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制度将愈加完善,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来源:《河北日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