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降了,农民可还想种粮?
2017-12-06 热点
——来自黑龙江省庆安县的调查
种粮大户只能保本经营,土地流转热情或受影响
种粮大户只能保本经营,土地流转热情或受影响
12月9日,大雪节气已过,北国黑龙江天寒地冻。前些日子下的一场大雪,依然厚厚地积在地里,上面露着星星点点的作物秸秆。
寒冷的天气并没有给农民卖粮带来太大影响。在中储粮的委托收购库点——庆安县丰龙泉金谷粮食仓储有限公司,记者遇到了种粮大户张志义。
今年52岁的老张,家在新胜乡新胜村,从初中毕业就开始种水稻,一晃已经种了将近40年。这几年,亲戚里进城养老的、外出打工的逐渐增加,地都流转到了他的名下,老张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今年已经达到40垧(一垧等于15亩),成为村里规模最大的种粮大户。
“今年产量还可以。”老张说,垧产能达到1.6万多斤,基本和往年持平。黑龙江的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于10月10日启动,较往年提前20天,但标准品粳稻仍执行每斤1.55元的收购价,并未如稻农预期那样的上涨。
在老张看来,“不涨就是降啊”。价格虽然不太称心,但他并没有等后市。“粮食太多,不好管理,早卖早省心。收购点一开秤,我就找经纪人开始卖粮,现在基本卖完了。”前期后期的稻谷水分、杂质含量不同,但平均下来基本每斤也卖到了1.51元。接近100万元的毛收入,在外人看来已相当可观,可老张却并不满意。
“40垧地里我自家的只有2垧,其它的一垧地一年租金就要1万元。”老张家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种地,很多活儿需要雇人做。“这几年人工费涨得太厉害,插秧时雇人挑苗一天就要400元。”再加上种子、肥、水、农机等开销,一垧水稻的耕种成本将近2万元。“我这40垧地,分成13个地块,农忙时起大早出门,把这些地都跑完一遍,天就黑了。一年到头,一垧地就挣5000元,付出的辛苦和收入真不成比例。”
说起明年的打算,张志义明确表示,“不想种了。”不但不想再包地来种,就连自家的地也打算流转出去。可老张担心,看到今年的行情,明年的地会不会没有人愿意租。
与水稻种植大户相比,玉米种植大户的情形更不乐观。今年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为1元/斤,与去年相比,每斤最多降低了0.13元。
庆安县绥胜满族镇胜利四村的宋福林种了10垧玉米,其中8垧多地是流转来的。今年6、7月时低温多雨,8月又遭风灾,每垧地只打了2.3万斤玉米,较往年减产3000斤。由于水分较大,收购价格也受了影响,每斤只卖到了0.7元。
宋福林说,今年每垧地收入能有1.6万元,可土地租金就要9000元,再加上将近6000元的种植成本和贷款利息,“这一年真是白忙活了”。说这话时,他的言语中颇多无奈。
预期明年玉米价格还得下调,“除非地租也大幅下降,不然我也不太想再租地种粮了。”这位已经有着10多年租地种粮经历的大户如是说。
自有土地种植者受影响不大,卖粮放心、拿钱及时,有助稳定农户积极性
庆安县丰收乡丰收村,带有美好寓意的地名让粮农李战国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
54岁的老李,一家4口经营着自家的6垧水稻,今年收成不错,一共打了10万多斤稻谷。由于家住在丰龙泉收购点附近,自己就可以直接去卖粮,连给经纪人的车脚钱都省了。1.51元/斤的收购价,让老李一垧地的纯收入接近2万元。“今年我们种自家地又不用雇人的合适了,收成还不错。”
被问到会不会流转土地扩大规模时,老李说得挺实在,“规模太大的话,租金、人工开销都跟着涨,不划算,我们就考虑在自家经营能力范围内再来几垧就行了。”
今年虽然粮价下行让粮农们有点“闹心”,但卖粮过程更透明,卖粮款到账更及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的负面情绪。
在丰龙泉金谷粮食仓储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售粮车进入粮库大门在地磅上停稳后,固定的自动扦样器就开始取样。公司总经理牛景生说,过去都是员工爬梯子登上车斗,再用锥形的“探子”取粮检测,不方便也不太科学。现在自动采10个点、取20斤左右的样品,既节省时间,老百姓也觉得更公平。
在休息室里,两张显示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个显示着检验人员、财务人员等的工作场景,另一个显示着和每个粮农对应的粮食重量、水分、出糙率、整精米率等数据。牛景生说,以前农民总担心自己的粮食被压级压价,现在这些显示系统提高了粮食收购过程的透明度,让粮农能放心地卖上“明白粮”。
卖上放心粮,还要及时拿到卖粮款。粮食经纪人曲波干这行已经有20多年,每年过手的卖粮款都达百万元级。说起今年卖粮,他的感受是“钱透了”。
“以往卖粮虽说是现金交易,但要想真正拿到钱有时候得等上四五天。今年用卡结算,上午来送粮,下午钱就能到账。即便是卸完车天黑了,第二天钱也就到卡上了。”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分行客户一处处长王福利介绍,今年粮食收购信贷资金支付结算实行“三证”合一,即收购码单、售粮人身份证、个人银行卡三者身份信息必须一致;而且农发行将结算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12小时,确保粮食收购资金准确、及时地支付到售粮人手中。
眼下在黑龙江,水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已执行两月有余,临储玉米收购也正迎来高峰。农发行黑龙江分行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该行已发放贷款416亿元,支持收购最低收购价水稻261亿斤;发放临储玉米收购贷款438亿元,支持收购玉米391亿斤。
解决托市政策面临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关键要为粮食找到“出口”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2428.7亿斤,比去年增加288.2亿斤,增长2.4%。这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十二年获得丰收。但与此同时,库存压力大、粮价走低、生产成本抬高已成为“丰收的烦恼”。
面对挤压,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效应也越来越弱,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面临挑战和考验,如何进一步保护农民利益的问题也有待解答。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欧阳平认为,“迫切需要解决粮食的‘出口’问题。只有打通‘出口’,让收进来的粮食用得出去,才能保证收购环节这个‘进口’不出问题,也才能让农民利益得到保证。”
解决“出口”问题,需要稳妥消化现有库存。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黑龙江政策性粮食库存不断攀升。今年4月,黑龙江省针对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出台了竞购加工政策性粮食的补贴政策。竞购加工一吨玉米补贴200元、一吨水稻补贴100元,后来又将补贴额度分别增加到400元和200元,政策拉动对去库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分析今年粮食丰收原因时,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是个重要因素,但玉米恰恰也是库存量颇高的品种。因此,解决“出口”问题,根本上还是要调整种植结构。今年8月,农业部提出《“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规划》。包括东北冷凉区在内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的1/3,未来这里会是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通过“粮豆轮作”“粮改饲”“休耕治理”等方式, “种植为粮食、秸秆作饲料”的传统观念将逐渐改变,“为养殖而种植”或将成为解决“出口”问题新的思路。(本报记者 朱隽)
(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0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