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董玲返乡种植火龙果(蒲滔摄 人民视觉)
农业部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及项目创意大赛新闻通气会上透露:目前中国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其中农民工480万。
返乡促中西部发展
石金鱼,35岁,重庆綦江区石壕镇万隆村村民。几年前,他离开所在的村子外出打工时,曾发誓:“一定要走出大山,再也不回来!”
当地政府近年来提出将万隆村打造成高山休闲旅游名村,筑“巢”引“凤”,陆续将“石金鱼们”吸引回家。他们拿出在外打工的积蓄,甚至借钱贷款,办起了农家乐。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介绍,自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 《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以来,农业部发挥牵头作用,联合12部委建立农村创业创新推进协调机制,目前有17个省份建立推进协调机制;建立了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公布了1096个园区(基地),其中7家成为第二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不少农民工在外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能,很多人愿意返乡创业。”据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黄晓东介绍,最近5年来,四川顺势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创办各类生产经营主体13.1万个,吸纳就业159.4万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研究员崔传义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农村的角度来看,农民工的市民化和农民工的返乡创业,都是关系农村、农民、农业的大事。在现阶段,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发展农村的重要基石,中西部许多贫困村因此甩掉了贫困帽子。
他说,农民外出务工十几年,经过了工业、城市和市场的锻炼和熏陶,增长了知识和技能,正好弥补中西部创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中西部发展的新动能。
家门口做大文章
自主研发富硒玉米品牌“深磨坊”、传播“紫阳味道”的李远权,是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远近闻名的“归巢燕”。上世纪80年代,李远权走出大山开始涉足商海,从经营商店到采矿包矿,他的队伍一度上千人。2012年,李远权毅然返乡创办了陕西省紫阳县开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李远权新增的两条玉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投产后将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达两万户。
截至目前,紫阳县已有3000多人返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000多家,涌现出“茶王”孙洪军、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康俊钦、“鸡司令”龙伦增、“安康山野猪养殖大王”覃沛亮、“互联网石榴销售大王”李申军等创业明星,为带动全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了极大的辐射效应,已吸引一大批返乡人员安身立业、圆梦创业。2016年,紫阳县被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批准为全国首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
紫阳县钜源鞋服有限公司质量总监赵华艳说:“我在广州一家皮鞋厂干了15年,一个月赚8000元到1万元,但是我始终牵挂家里的2个娃娃和4个老人。现在不用发愁了,我在自己家门口干起老本行,工资每月可以拿到4000元,上班能挣钱,下班后照顾老人和娃娃,天天心里美滋滋的。”
2014年,万隆村被重庆市列入重点扶贫村名单。据万隆村党支部副书记穆文彬介绍,2015年底,该村的农家乐由3家增长到25家,村民年平均收入达到7932元;去年底共有43家农家乐投入运营,村民年平均收入达到1.2万多元。截至今年6月底,万隆村已有大大小小农家乐75家。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返乡下乡创业行列。据重庆市綦江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王宗验介绍,自去年2月至今,全区新增返乡创业者9705人,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3194人。(本报记者 陆培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9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