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快融资担保行业改革发展提出五项措施,旨在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业界普遍认为,实体经济发展在破解融资难上迎来一场“及时雨”。
此前,中央政治局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作出重大论断——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
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融资难融资贵、投资后劲不足、企业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出现资金“脱实向虚”等苗头倾向。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事关发展全局,事关中国经济的未来。
政府“出手”,为实体经济融资建“桥”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五项举措备受关注。
这些举措包括,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及国家担保基金、发展聚焦小微和“三农”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落实免征营业税和准备金税前扣除等政策、对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减少或取消盈利要求等。
专家表示,政府“出手”大力支持担保行业发展,就是为实体经济融资搭建“桥梁”,将大大有助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此前,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在谈到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时提出,下一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又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下大力气发展做强实体经济,巩固经济趋稳向好的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关键的融资环节,从国家到省级层面的举措频频出台。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前夕,财政部7月28日对外公布了最新修订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观察人士注意到,该专项资金扶持的范围有所变化,办法明确只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资金。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以及融资担保方面的措施,都有涉及。
省级层面也是举措频现
据报道,甘肃省将建立全省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由甘肃省级财政出资1亿元,同有关金融机构合作,重点用于支持涉农非公经济发展。
安徽省今年拨付省信用担保集团20亿元,充实县市区国有及国有控股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国有资本金,构建银行、政府、担保机构三方风险共担模式,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中,银行、政府、担保机构按2∶4∶4的比例分担风险。
从各地举措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三方参与的风险承担模式将成为“标配”。
“其中,商业银行的参与,意味着其也让了一部分利出来,让其自己承担一部分风险。从过去纯商业化的担保,转变为更为多元化的担保体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过去提开放市场,因此,在融资担保领域,商业性机构做的多,政府相对做的少点。现在看来,从行业长远的发展角度而言,不论是国家层面成立融资担保基金,还是地方政府主导成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鼓励商业银行的参与,对于未来融资担保体系的稳定甚至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稳定,都大有裨益。”
聚焦小微和“三农”,增强实体经济“细胞”活力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快发展融资担保行业,深化金融改革,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是完善定向调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三农”以增强实体经济“细胞”活力,夯实国民经济基础。
会议还提到,要发展聚焦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国家层面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一直未变。
的确,去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定向降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然而,企业层面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有的企业通过担保公司解决了融资,但又碰到担保费过高的问题。
分析认为,加快融资担保行业改革发展,将进一步强化其在银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促进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贷款渠道更加畅通。
日前,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印发《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着力促进实现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新常态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框架。
“要实现经济可持续、无水分的增长,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堪称反映增长质量的温度计、湿度表。”有经济学家如是说。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全国共计6000万以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中国GDP的贡献率早已超过60%,并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小微企业正逐渐成长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有相关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认为,即使在经历去年以来的连续降息降准之后,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仍不容乐观。对于金融机构,企业普遍希望其在困难时期可以有所“让利”,并能继续优化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流程、促进公平竞争。对于政府,企业的诉求集中在解决信息对称、放宽融资渠道、出台扶持政策等方面。
融资担保领域的改革,有望为小微企业提供更为便捷、成本更低的融资渠道。
同样,农业经营主体更需要及时的融资扶持。
“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日益强烈,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
据了解,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将以建立健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重点,逐步建成覆盖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业大县的农业信贷担保网络,推动形成覆盖全国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农业尤其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
根据安排,今明两年要把中央财政安排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资金投入主要放在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特别是粮食主产省和农业大省要在这方面实现突破,初步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同时,稳妥建立市县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适时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机构。
塑造新格局,融资担保行业或将洗牌
业界普遍共识是,这种政府、银行、融资担保机构“三方”风险共担机制的出现,无疑也将促使整个融资担保行业进一步洗牌。
过去,在我国的融资担保行业中,民营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占据了更为主导的地位,银监会相关数据统计,国有融资担保机构占比接近30%,而民营及外资控股的融资担保公司占比超过70%。
在经济下行期,伴随着银行不良贷款不断暴露,融资担保公司也相应地受到了冲击。2014年以来,担保行业资金危机已经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东部的一线城市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近年来,民间融资日渐活跃,担保公司的融资能力逐步提高,其资金运用的自主性也随之提升。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公司与担保公司合作,以较高的担保费率获得大量的资金。通过这种利益机制的诱导,担保公司的担保资金往往流向高风险项目,而没有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撰文指出。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以省级、地市级为重点,以政府出资为主,发展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较好、聚焦主业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界猜想,未来政府背景的融资担保机构将扩大市场占比。
分析人士认为,融资担保行业天然是一个利润低、高风险的行业,这就意味着这个行业其实不太适合商业化。“一方面,担保费如果收得太高,中小企业将无法承受;另一方面,一旦小微企业不能还款或者‘跑路’,其就要为之代偿,出一笔坏账,可能就白干了。可以说,它所承担的代付风险和其所取得的经济收益是不太对称的。以商业性的融资担保公司为主体的行业结构在经济下行期,不太能发挥其中小企业融资的‘桥梁’作用。”
当然,依靠改革更好地发挥融资担保的作用,还离不开有效控制风险。
“若不能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势必制约其缓解企业融资难的能力。”有经济学家认为,前几年发生的个别融资风波,暴露了贷款审核与融资担保的种种问题,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有专家建议,在我国小微企业信用基础薄弱的背景下,政府积极介入融资担保业,还应该考虑整合整个行业的担保能力,特别是风险防范能力。政府、银行及担保机构共同织起安全网,在资信等方面信息共享,将有利于提高融资担保行业的整体实力及信誉。(新闻纵深稿件/本报记者董立龙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等媒体报道)
快评:实体好,才会好融资
日前,一篇题为《金融的本质就是三句话》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细细研读这篇文章,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一句话是:金融不是单纯的卡拉OK、自拉自唱的行业,金融如果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没有灵魂,就是毫无意义的泡沫。
有人说,这是经历了一番股市跌宕起伏后,人们对金融应该更有效支撑实体经济的呼唤。不管出于何种解读,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无论从国家还是企业层面看,都到了再出发的时刻,破解融资难题是需要突破的困局之一。
发展实体经济为何如此重要?历史经验不容忘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都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遭遇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都表现出共同特点,那就是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实体经济萎缩下滑。如今,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英国也强调要“重新工业化”,德国则忙着“工业4.0”。
专家指出,那些率先在重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并实现生产组织模式变革的国家,将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并实现制造业的高速增长。
实业兴则金融兴,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反过来看,一定程度上,不“打通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通道”,想“盘活金融活水”几近空谈。实体经济得不到金融活水的滋润便不能得到真正发展,而且,离开了实体经济的“土壤”,资金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膨胀的现象亦会更加突出,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居民财富分配,加剧社会矛盾。
当然,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各种融资平台提供服务,需要高效便捷的融资机制作保障;但同时,其自身也需顺应经济转型大势,加快调整和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实力。否则,融资将更难。
有学者称,在过去30年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下,过度投资、重复建设带来了大面积的产能过剩,投资除基础设施外,相对集中于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导致服务业、新兴行业缺血,产业布局“逆向选择”,国民经济呈现结构性“超重”的特征,加剧了资金饥渴和投资依赖,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轻盈”渐行渐远。过剩行业大量吞噬资金,扭曲产业结构的同时扰动货币政策效果,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愈加孱弱。
可见,除了加快创业创新步伐,实体经济如何尽快调整存量结构也是一大任务。(文/本报记者 董立龙)
(来源:《河北日报》2015年08月06日05版)
融资担保改革:实体经济融资迎来“及时雨”
2017-12-04
阅读提示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快融资担保行业改革发展提出五项措施,旨在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业界普遍认为,实体经济发展……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排行榜
编辑推荐
手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