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历经1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机构数量最多、单体规模最小、服务客户最基层、支农支小特色最突出的“微小银行”。
14年来,深耕三农领域的各发起行,扎根基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将服务下沉延伸、向小微客户贴近,逐步将村镇银行打造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村金融品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地村镇银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功能特点,以优质快捷高效的银行服务,发挥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重要作用,拿出真金白银全力支持小微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各家村镇银行通过捐款捐物、开辟绿色通道、加大信贷支持、调降或减免部分贷款利率、提供线上服务、减免交易及手续费用、保障营业环境、宣传防疫知识等措施,满足疫情防控企业融资需求,帮扶因疫受困企业与个人,全力防控阻击疫情风险扩散。
银保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组建的1633家村镇银行中,中西部占比65.7%,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1296个县(市、旗),县域覆盖率70.6%。村镇银行贷款主要投向县域农户和小微企业。村镇银行调整后存贷比75.9%,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90.5%,户均贷款余额33.5万元。
在整体经营方面,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长期保持在17%以上,总体具备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主发起行在集约化管理和服务方面作用发挥明显,为单体村镇银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扬长处 继续扎根基层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了《关于推进村镇银行坚守定位 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村镇银行必须严格坚守县域,不得跨经营区域办理授信、发放贷款等业务,要始终坚持专注信贷主业,贷款应主要投向县域农户、社区居民与小微企业,要适度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
长期扎根基层、坚持支农支小,既是村镇银行创立的初衷,也是监管部门的明确要求。掌握信息充分、工作链条短、决策效率高等独特优势,为村镇银行按照《通知》要求加快构建完善符合支农支小金融需求的特色经营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
各地村镇银行不断改进创新产品与服务方式,在为农户、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
“我行通过机构下设、人员下行、业务下沉等方式,保障贷款主要投向县域农户和小微企业。”河南信阳珠江村镇银行董事长乔应中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是广州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25家珠江村镇银行之一,下设11家一级支行、29家二级支行。
其中有15家支行设在乡镇,因此该行金融服务县域的覆盖面更广,一线工作人员可以服务到更多的乡镇客户。
该行还扩大充实专职小微客户经理队伍,加强“三农”、小微业务指标考核,提升乡镇支行员工收入和补贴,要求新晋升干部必须要有乡镇支行任职经历、新录用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乡镇人员。一系列做法,使该行打造了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人员稳定的服务“三农”小微队伍。
为解决“三农”客户分散、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信阳珠江村镇银行根据实际,倡导发扬“背包下乡”精神,要求员工走千家入万户,有效贴近“三农”市场。
目前,信阳珠江村镇银行还通过产品、流程、制度创新的方式,提高办贷和服务的效率。下一步,将依托金融大数据发展线上信贷业务,按照乔应中描述,未来的村镇银行信贷团队将手持专业电子办公设备,借助先进的金融科技支撑,在田间地头为客户现场办公、查征信、预授信。
作为网点最多的村镇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长期扎根基层,在业务、经营方向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以多种形式广泛服务“三农”和小微客户。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首席研究员王勇表示,该行要求其设立的村镇银行不准跨县经营;在业务上目前以存、贷、汇为主,不做理财业务;在客户选择上,坚持“支农支小”,“三农”、小微贷款占比超过90%。
避短板 释放规模效应
当前,村镇银行存在着规模小、网点少、吸储难、结算难、盈利能力低等现状。规模小意味着运营、开发成本高,为此各地村镇银行通过实践,克服规模小带来的劣势。
乔应中介绍,作为总分行制村镇银行,信阳珠江村镇银行积极扬长避短,全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对所辖县区支行实行相对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县区经营实践中,该行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半径短的优势,有效应对规模小带来的不利因素。通过夯实有效客户基础,以“三农”、小微贷款拉动储蓄存款上升,形成存、贷款业务良性互动。几年来,信阳珠江村镇银行总分行体制在规模、品牌、管理方面形成了优势,县域业务发展取得较好的经营成效。
“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独立开发信息系统,从经济上来看,单个村镇银行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因此,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应发挥规模效应来做集中的科技系统的开发。”王勇表示,截至目前,该行已在全国自设、收购村镇银行127家。
为应对规模小带来的不利因素,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初便坚持批量化、标准化发起村镇银行。该行的信息科技、运营、产品研发、法律支持、审计业务,由总部集中来做中后台支持。集约化运营不仅降低了单家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而且有效控制了运营风险,增强了协同效应。
守定位 防范金融风险
《通知》要求,在有效做好风险防控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科学确定小额信用贷款额度;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等政策工具,降低资金来源成本;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推动和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对村镇银行开展转贷款业务等。
《通知》还要求村镇银行要建立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机制,做好风险防控与处置工作,积极有效推动主发起行履职,以及优化村镇银行培育发展等。
为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信阳珠江村镇银行坚持党建统领改革发展,不断完善“三会一层”制度,努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乔应中介绍,为控制流动性风险,信阳珠江村镇银行首先得到了主发起行广州农商银行的兜底承诺;其次,该积极增加核心负债占比,提高存款业务稳定性,并做好贷款品种、期限、区域、客户结构的合理搭配,分散减少流动性风险;还积极落实资金流动性压力测试,完善流动性风险预测报告机制。
如何提升村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王勇认为,应从功能定位、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着手。
首先,应坚守“支农支小”的定位。村镇银行在基层,人员少,成立的年限短,对于复杂产品、远程客户信息的了解都相对薄弱,要开展与管理能力相匹配的业务范围。做到小而分散,便风险可控。其次,要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现在这些技术在中国比较普及,很多村镇银行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包括贷款用途要真实,重视第一还款来源,同时,中银富登也在实施业务数字化升级,采用大数据的手段来提升风险可控能力、反欺诈等等。最后,村镇银行还要有一些良好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企业文化。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引导村镇银行树立合规、审慎、稳健的经营意识,始终坚持“小额、分散”的风险防控理念,建立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机制,把“做小、做散”,坚守定位作为防范风险的根本之策。(本报记者 郝飞 见习记者 曹沛原)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