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最后一天,贵州安顺市信用工程建设通过了贵州省验收组验收,获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诚信建设办公室、省联社《关于同意安顺市为农村金融信用市的批复》,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地级“农村金融信用市”。
贵州省联社安顺审计中心将安顺市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称之为:十年培育,喜结硕果。
“信用工程创建工作是一个长期、庞大、复杂的工程,只有10年的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贵州省联社安顺审计中心综合部负责人周建斌如是说。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省市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走过10个年头,作为农村金融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地方成功做法
一直以来,组织机构不健全,是农村信用体系发展缓慢的重要阻碍因素。
《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推进本地区、本行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征信市场,推动征信业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政府仅是牵头组织成立由相关单位、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工作中,主要由人民银行和涉农金融机构去推动。
“由于政府组织领导作用发挥不够,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不明显。”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张正平表示。
安顺之所以能够顺利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市,正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安顺信用市的创建与省委省政府大力倡导的‘诚信建设’密不可分。”周建斌同时表示,安顺农信启动信用工程建设也较早,基础扎实。
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安顺市开始在农村启动评定信用农户、创建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镇)、农村金融信用县(区)的“一评四创”农村信用工程,并建立了“地方党委政府主导,农信社主抓,农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干部职工等群体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
“安顺地域范围较小,也是安顺率先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市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建斌说,安顺由6个区县组成,地域范围相对较小,并且区县比较集中,交通、通讯便利,工作量相对轻松。”
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农信机构的积极配合,是贵州信用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的一种典型的有效模式。
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安顺农信社已为46.46万户农户建立经济信息档案,建档面达100%;对44.15万户农户进行评级授信,评级授信面达96.23%;创建信用组8016个、信用村(居)1165个、信用乡(镇、办事处)70个,占比分别达82.84%、89.41%、86.42%;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区)6个,占比达100%;创建信用单位189个,信用企业311个。
形成合力是关键
随着新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巨大的增长潜力与农村金融供给存在反差,如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因素。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推进型,即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创建工作。另一种模式是由人民银行牵头,依托政府部门或其他涉农金融机构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安顺信用市的创建属于第一种模式,而其他大部分省份属于第二种模式。安顺信用市的成功创建对其他地区的信用工程建设具有积极带动作用,但并不代表其他地方也能顺利完成。”张正平说。
他认为,人民银行在调动涉农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存在制约因素,人民银行作为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指令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来要求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同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很复杂、困难的工程。农户本身具有居住分散、流动性频繁、经济收入不稳定等特点,对他们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评价和动态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很难调动其他涉农机构的积极性。” 他说。
目前,涉农金融机构在对农户进行打分评级时也存在缺陷。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等在对农户进行评级打分时,使用各自建立的打分评级体系,相互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协调,没有实现类似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共享机制。“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根本在于如何调动涉农金融机构形成合力,设置相对统一的信用打分标准,从而建立统一公共开放的信用数据库,这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更为关键。”张正平强调。(本报记者 郑英英)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2016年01月25日B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