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行扩大“三农”覆盖面

2017-12-06

  作为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农业银行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在农业现代化、扶……

  作为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农业银行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在农业现代化、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等“三农”重点领域取得良好成效。
  截至2015年9月末,农行涉农贷款余额比去年初增加1659亿元,增速达6.98%,连续7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服务农业现代化
  农行董事长刘士余表示,目前农业现代化仍是我国“新四化”的突出短板,而金融服务能力不强则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大因素。为此,农行将在服务对象、服务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对现代农业的服务广度和深度。
  在服务对象方面,农行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全国重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开展摸排建档,明确服务重点,推出贷款新产品,截至2015年9月末,共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24.22万户,贷款余额434亿元,比去年初增加260亿元。
  “当前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需求普遍在200万元以上,浙江省65%的家庭农场贷款需求在10万元以上。”刘士余表示,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条日趋完整,也相应拉长了金融服务的链条,对金融需求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规模更大。
  据悉,农行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的新产品包括3项全行性“三农”产品以及42项区域性“三农”产品,其中“金益农”品牌下“三农”专属金融产品达到149项。
  同时,刘士余提出,为满足各类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农行还将创新运用信贷、租赁、保险、基金等手段,推广大型农机、基建设备等金融租赁业务,试点开办农业产业链履约保险担保业务,积极探索产业基金、资金池等资本工具,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
  此外,针对农业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农民又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实困难,刘士余称,农行将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客户准入门槛,扩大服务覆盖面。尤其是,要抓住国家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契机,积极与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各级政府设立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作,将政府增信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
  推进金融扶贫
  在金融扶贫方面,农行在出台全行性金融扶贫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西藏、贵州毕节等地区出台了区域性扶贫政策,加大重点地区扶贫力度。截至2015年10月末,农行在832个扶贫重点县贷款余额达到5842亿元,贷款增幅比全行高1.6个百分点。
  据了解,农行的目标是每年帮助100万贫困农民增收脱贫。刘士余表示,为确保目标实现,农行已建立贫困地区挂职帮扶机制,总行、各一级分行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行或县政府挂职,确保832个扶贫重点县都有挂职帮扶人员。
  截至目前,农行各级行8400多名领导干部挂点覆盖了所有县域和1.48万个重点乡镇,直接联系了1.7万余名“三农”客户,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扩大了农行的服务阵地。同时,为增强“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农行在深入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扩大到全部县域支行。
  金融扶贫离不开基础金融服务的普及。目前,农行采用的是“四位一体”的服务渠道:即“县域物理网点+惠农金融便利店+金穗惠农通+互联网”,其中,农行创新推出的“E农管家”、“银讯通”、“四融”等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平台,更是让居民享受到了“7天×24小时”的便捷服务。
  刘士余表示,未来五年,将继续单列贫困县信贷计划,力争832个扶贫重点县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对贷存比不达标的县支行采取总行直接督导的方式,推动贷款投放;每年在贫困地区新增或改造500个网点,新建500个惠农金融便利店、200个自助银行。同时,将继续在贫困地区实行减费让利政策,免收惠农卡的小额账户管理费、开卡费、工本费和年费;免收农户在惠农服务点的转账、小额取现等费用,对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企业,在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方面给予优惠。(本报记者 戴蔚珑)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2016年01月11日A4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