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金融扶贫做主力当先锋)
夏季的湖北总会让人想起“火炉”一词。在湖北省蕲春县漕河镇刘榜村,饶正国作为桃源小镇的建设者之一,正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我们从今年3月开工,中秋节应该能住进新房子了。”66岁的饶正国擦着脸上的汗,笑着对记者说。
夏季的湖北总会让人想起“火炉”一词。在湖北省蕲春县漕河镇刘榜村,饶正国作为桃源小镇的建设者之一,正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我们从今年3月开工,中秋节应该能住进新房子了。”66岁的饶正国擦着脸上的汗,笑着对记者说。
这个桃源小镇曾经是一片荒坡地,被漕河镇规划为全镇六个扶贫搬迁安置区中最大的一个安置点,覆盖周边15个村,建成后可以安置118户350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核心搬迁户70户167人。饶正国一家5口人一直住在旁边山里,因小儿子重病常年负债,更无力修缮破旧漏雨的老房子。“你看这小区的房子设计得多漂亮,这里交通也方便,搬来后我家会有每个月3000元的光伏产业收入,我还可以在附近的艾草基地干活。”饶正国的眼神里充满期待。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蕲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蕲春县支行申报的8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于2015年9月获批,10月15日即实现首笔投放5000万元,为全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法,易地扶贫搬迁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去年8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就投放了全国首笔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作为政策性银行,全行强调以服务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主动作为,率先发力。面对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强化政治担当,提升站位,积极发挥优势,全力以赴做好政策性金融扶贫工作。
支持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科学选择安置点,严控面积确保质量。全国22个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份已全部开工建设。农发行把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支持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准确把握政策,认真抓好落实。截至目前,农发行已审批易地扶贫搬迁贷款4138.4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余额已达1433亿元,有力支持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顺利实施。
湖北省采取“三位一体”工作法,即乡镇干部、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在入户调查表上3人必签字、入户核查3人必到位、人房合影3人必到场,把握摸排、锁定、建档、管理4个环节,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识别精准,确保认定审核过程透明和认定结果公平。
在桃源小镇建设现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栏、搬迁资金归集表及拨付流程图、易地搬迁贫困户信息公示名单等均公开悬挂,相关信息完整清晰。“我们严格遵守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政策标准,根据贫困户的人口情况设计、建造不同的安置房。”刘榜村党支部书记陈红平告诉记者。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路径。蕲春县立足资源禀赋,采取“政府+市场主体+贫困户+银行+保险”的“五位一体”机制,即政府引导、市场带动、农户受益、银行支持、保险参与,共同推进。
蕲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需要易地搬迁安置的有4627户11297人,今年计划安置2330户5500人。农发行蕲春县支行迅速完善贷款申报有关手续,积极支持县政府先选取条件较为成熟的安置点作为示范点先行建设,逐步摸索积累经验。漕河镇刘榜村就是多方共同选择的安置示范点之一。
漕河镇党委书记郑维全对记者说:“在资金层面有农发行的大力支持,我们心里很踏实。”
农发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鲍建安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农发行以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为突破口,先行先试,走在了前面,积累了经验,创新了模式,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审批投放量第一,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份额第一,在我行开立基本账户的省级扶贫投融资主体数量第一。初步走出了一条金融扶贫的路子。”
率先创建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农发行在金融同业中率先发力精准扶贫,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在广西百色、贵州毕节、河北保定、陕西安康等4个地市,率先创建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深入探索政策性金融服务精准扶贫的有效模式。
百色的靖西市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壮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99.4%,贫困人口数量在广西全区的县(市)中排名第二,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是造成这里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农发行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这里的“村村通”路网项目建设。
站在渠阳镇通往山村里的一条宽阔公路旁,靖西市金融办主任赵文斌告诉记者,以前山里的村民只能自己挑着农产品从窄窄的小路走到镇上,家里的小猪养大了也没法拉出来卖,在农发行支持下,如今全市已经修了62条这样的通村公路,山里的村民可以及时用卡车把水果、甘蔗、烤烟等农产品运出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更高了。
从2015年到今年5月,靖西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如此高效的建设速度源于资金的集中投放。农发行百色分行以应收账款质押担保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购)模式向靖西提供了9400万元贷款支持。作为全国第一个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农发行百色分行积极进行政策性金融扶贫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实验示范区如期实现脱贫。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以产业脱贫,是农发行靖西支行的又一探索。在靖西鑫晟茧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300多名来自乡村的女工正在生产线上专心工作。以前,靖西的桑叶种植面积几乎为零,但公司董事长谢乃钧看中了这里的土地优势和劳动力资源。在2007年创业之初,他就得到了农发行的贷款支持。他告诉记者,去年农发行支持了2300万元用于原料收购,企业已带动周边1万多户农民发展了6万多亩桑园,每户农民一年养蚕的收入就在1.2万元左右。
蚕农收入稳定,产业扶贫效果明显。“有了农发行的支持,商业银行也就很愿意给我放贷。企业的二期工程即将动工,我要按照浙江客户的要求进行产品升级,而且还会在当地再招收几百名女工。为了确保蚕茧的质量,下一步还要进行一些机制上的探索,比如让养蚕的农民成为公司的股东,参与未来公司的分红。”谢乃钧说。
“作为总行的四个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之一,我们会聚焦精准扶贫,多思考多探索。”农发行百色市分行行长李晓明说。
而农发行广西分行副行长蒋群星告诉记者:“示范区成立后,我们采取与百色市政府例会制、专人蹲点深入调研、组建有高等学府专家参与的智囊团等多种方式,加快政策研究,形成了‘双轨并进’的示范区建设方案,即农发行广西省分行制定支持实验区建设的《金融服务方案》,创新信贷模式和金融产品,加大对示范区的信贷投入和服务;百色市政府制定《创建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工作方案》,成立市县两级投融资主体,推动扶贫项目落地等。”
据农发行主要领导介绍,未来五年,农发行提出的服务脱贫攻坚的总目标是: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成为金融扶贫的先锋、主力和模范。争取“十三五”末扶贫贷款余额新增2万亿元,累计投放贷款3万亿元。扶贫工作做到创新引领,形成符合贫困地区需求,具有农发行特色的产品服务体系、政策制度体系、运营管理模式和核心业务能力,扶贫贷款做到支持精准,管理到位,财务可持续,风险总体可控。(本报记者 钟欣)
(来源:《农民日报》2016年08月06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