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正文

沃土欢歌

2017-12-06 品牌

  ——辽宁省农信社大力推进两权抵押 农民致富热情倍增
  春节临近,在辽宁省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青山村,总能传出阵阵高音喇叭播放的悦耳音乐与歌声。“这是牧羊曲!”农民苍惠斌望着羊舍里一只只膘肥体壮的山羊,乐的合不拢嘴。一年前,他用自家住房作抵押,在瓦房店农商银行贷款6万元,解决了养羊周转资金不足难题。
  2015年8月,国务院启动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瓦房店、海城、昌图等九家市县被国务院确定为辽宁省试点地区。为全力推进此项工作顺利展开,辽宁省农村信用社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积极增加“三农”资金有效供给,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在确保风险可控前提下,扩大“两权”抵押贷款覆盖面,做大农村金融这块“蛋糕”,让更多资金向农户、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倾斜。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刘波说:“自‘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以来,辽宁省农村信用社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随着这项工作的逐步推进,农村广阔的资源、资金和资产被盘活,金融资源得到更优化配置,有效解决了制约‘三农’发展的资金难题,农民致富热情倍增,干劲更足了。”
  从最初的试点推进,到全省稳步实施。纵观“两权”抵押贷款产品从方案出台到全面推进过程,诠释了辽宁农信人扎根农村,以农为本的朴素行业操守。
  梦想从黑土地起航
  海城市位于辽东半岛腹地,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北方古城,正焕发着蓬勃生机。2014年,海城市被确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着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改革试点任务。
  机遇催生动力。作为多年服务“三农”主力军的海城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瞄准时机率先在金融机构中推出“两权”抵押贷款业务。而最先受益于这项贷款支持的则是一家涉农企业。
  在海城市耿庄镇,一家集科研、种植、观光等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迅速崛起。2015年,海城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土地经营权和设施农业为抵押,给予这家企业2000万元信贷支持,也正是这笔关键的资金使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公司总经理张青说:“农信社在关键时候为我们发放贷款,使我们能够按照发展规划迅速壮大,让我们圆了梦想。”走进公司大院,去年还在图纸上的温泉体验馆和农业观光乐园已经矗立在眼前。“我们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梦想。”张青笑着说。
  为防范信贷风险,海城市联社还多次与省市政府协商,以“奖补资金”模式,设立2000万元“风险资金池”,以此撬动金融资本参与“三农”信贷工作,为“两权”抵押贷款产品提供风险代偿。截至目前,海城农信联社累计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9041万元,发放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4.96亿元,均无一笔不良。
  以往沉睡的土地资源,如今被政策激活。随着“两权”抵押信贷业务的稳步推进,长久以来深埋于辽宁农民内心的致富梦想被唤醒。
  和张青一样,家住盘山县得胜镇绕阳村的何宏代,也在“两权”抵押贷款方面尝到了甜头。尽管盘山县域面积较小,但盘山县农信联社推进“两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力度很大。2016年,何宏代用土地做抵押,从盘山县农信联社顺利贷款60万元,把水稻种植规模扩大到316亩。当年,仅水稻育苗和稻米销售两项净收入达到60万元。
  在辽宁广阔农村,许许多多农民创业致富的梦想在黑土地上酝酿、起航……
  把金融资源做成“蛋糕”
  金融领域服务主体与客体属于战略性稀缺资源,无论从结构、数量、规模及相互关系等方面,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农信系统和广大农民来说,这个“蛋糕”越大,积聚的能量越大,释放的带动效应也越强,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农村土地改革的逐步实施,农村土地由生产要素向资本要素转变,用农村土地融资成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着眼点。
  面对新一轮竞争,在“两权”抵押贷款工作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是众多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的重头戏。辽宁省农信社正是抓住了国家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全面推进“两权”抵押贷款工作,把这块稀缺的金融资源牢牢抓在手里,也为渴望过上富裕生活的广大农民搭建一座致富“金桥”,帮助农民尽快踏上康庄大道。
  昌图县是辽宁省农业大县,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巨大。多年来,由于“三农”信贷产品缺乏抵押物,农户贷款多以小额信贷为主且风险频现。一方面农民贷款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有钱却贷不出去,这种尴尬局面直接导致金融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一现象持续了多年。
  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犹如投石如海,激起浪花一片。
  在昌图县老城镇兴隆峪村,从入冬开始,兴旺腾隆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王亮就没闲着,他已多次为合作社社员讲解无公害小米种植技术了。2015年6月,他用近500亩土地经营权作抵押,在昌图县农信联社贷款130万元,把绿色小杂粮种植规模扩大到上万亩。如今,合作社已经成为省级示范社,他所在的村也被昌图县确定为美丽乡村特色观光旅游试点村。
  有了昌图县农信联社资金的鼎力支持,兴旺腾隆农业合作联社迅速发展起来,农民入社积极性高涨,而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成为农民入社的主要动力。2016年,兴隆峪村有一半以上农民加入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4400元。截止2016年10月末,全辖累计投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5696笔,金额4.9亿元。全县33个镇所在的35个基层农村信用社均开办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覆盖面达到100%。此外,昌图联社还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利率,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基础上下调10%,实行利率优惠。昌图县农信联社“两权”抵押贷款工作也得到了金融监管部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认可。
  从辽北粮仓的昌图县到辽西走廊的凌海市,数百公里地理空间的跨越并没有阻隔“两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推进。在凌海市双羊镇新站村,让农民王丽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新建了7个温室大棚。“2015年3个大棚,毛收入50多万元。去年,又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大棚物权作抵押贷款49万元,目前10个大棚净面积有18亩。”王丽说。凌海市农信联社主任王征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一个农村普通三口之家,10个大棚年人均纯收入近16万元。这样的富裕日子充分说明农信社开办“两权”抵押贷款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性。截止2016年底,凌海市农信联社累计办理“两权”抵押贷款业务2741笔,贷款余额超过2.5亿元,陆续扶持2612户农民踏上致富大道。
  农村金融改革引发的乡村巨变
  “日新者日进”。辽宁农信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每一步,悄然地影响着辽宁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使辽宁农信再一次站在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前沿。
  “现在的农村,从生产到生活,与过去的老传统已经不一样了。”一夜小雪,让开原市八宝镇古城堡村变成银色世界。吃过早饭,农民王玉崎便拿起手机,打开一个全国粮食贸易微信群查看交易信息。自2015年以来,开原市农信联社两次以住房财产权为抵押,给王玉崎发放贷款65万元,用于豆种繁育期间各项支出。去年,他经营的1500亩大豆和玉米,带来的效益达到35万元。
  过去无人问津的农村住房,如今变成农民的“致富宝”,在增收致富同时,农民的生活也悄悄发生着新的变化。瓦房宽敞明亮,院内大中小各型农机设备一应俱全。在开原农村,王玉崎一家的富裕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金融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不同的人,对于辽宁农信的认识是不一样的。然而,家住铁岭县李千户镇康庄村农民丁绍俊,无论如何也割舍不掉对辽宁农信的感恩情怀。
  百里凡河,一片沃野。近年来,随着城镇绿色生态建设发展,许多农民沿着凡河两岸搞起绿化草种植。2016年3月,丁绍俊用住房做抵押,在铁岭县农信联社贷款9万元,解决了100亩草地生产资金不足问题。一年两茬的草在他手里变成了“摇钱树”,当年盈利10余万元。“现在种草都是订单生产,销路不成问题。”丁绍俊说:“和种植大田作物相比,种草的经济效益要高出很多,但前提是资金要保持充足。”
  长袖起舞,沃土欢歌。“两权”抵押贷款解决了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而辽宁农信社在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中无疑成为旗手,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无论在广度、深度和方向上,都产生着深远影响。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刘波说:“目前,全省农信社累计发放农村“两权”抵押贷款11.4万笔,金额213亿元,满足了广大农民资金需求,同时重点支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效促进了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打造了一大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分布广、服务领域宽的‘三农’发展典型,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报记者祖笠荃)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2017年01月23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