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正文

大连农商银行:扶贫贷圆致富梦

2017-12-06 品牌

  小小的草莓,正撬动着万亿村396户村民的脱贫致富梦想。
  金秋的九月,庄河市荷花山镇万亿村,连片的草莓大棚正拔地而起,移栽不几日的草莓苗也已经不再打蔫。再过几个月,也就是春节前后,第一茬草莓将进入收获季节。
  作为大连农商银行和庄河市政府合作开展精准扶贫的第一村,该村首批13户“扶贫贷”的受益村民,有望在一年之内还上贷款、两年之内摘掉贫困的帽子,奔上致富和小康之路。
  与此同时,更多的村民驻足着、盘算着,心里早也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扶贫贷”托起农民致富梦
  荷花山镇位于庄河市西北部,全镇粮食生产以旱田耕作为主,该镇共6个村,63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11362人,是庄河市最偏远的贫困乡镇。
  王洋是荷花山镇万亿村的一名普通农民,41岁的他前些年一直在外面奔波打工。现在,由于要照顾腿脚不好的父亲,王洋不得已回到了村里,看着村里有能人仅靠“摆弄”草莓大棚就富了起来,王洋真真的动了心,也想尝尝草莓带来的“甜头”。
  今年春天,当王洋得知大连农商银行可以办理优惠利率、无担保、无抵押的扶贫贷款,王洋觉得,这就是为像他这样的贫困户量身定制的。
  经村民小组推荐,镇里审核,大家都觉得“王洋是个过日子的人”。仅仅一周的时间,让王洋没有想到的是,5万元的大棚建设资金就真真切切地拿在自己的手里。
  说干就干!几个月的工夫,王洋的大棚很快就有了“模样”,再过几个月,就有望拿到第一笔种草莓的收入。王洋算了一笔账,一个草莓大棚如果按照亩产6000斤左右的理论产量,以及元旦、春节前后20元每斤的市场价格测算,他的草莓大棚一年预计可以带来6~7万元的纯收入,这和以往种苞米每亩地三五百元的收入相差悬殊,“比打工不知要强多少倍!”
  周传有也是荷花山镇万亿村万亿屯的村民,家中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需要赡养,孩子刚上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和其他村民一样,建大棚成为周传有致富的首选。周传有说,好的大棚建起来需要10多万元,自己东拼西凑也不够,幸好有大连农商银行5万元的“扶贫贷”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在大连农商银行“扶贫贷”的支持下,在万亿村,仅仅是今年上半年全村新建了有26栋大棚,预计下半年还要新建28栋大棚。“草莓经济”可以说在这个村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结着果,以往“穷惯了”的村民们正依靠“扶贫贷”、正依靠草莓,重燃梦想,携手奔小康、组团奔小康。
  挂职干部的朴素梦想
  在万亿村,记者见到了来自市监狱的挂职干部孙磊,他来万亿村已有大半年了,现在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孙磊告诉记者,万亿村是一个贫困村,人均年收入距离脱贫线还有1000多元的差距。
  刚来万亿村时,看到村里老的老、少的少,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如何带领这样一群人增收致富,成了他驻村后的头等大事。当时,村里已经有人种起了草莓。由于品质非常好,采摘时节,小商小贩都是抢着上门收购,每天供不应求。草莓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极为可观。
  在孙磊看来,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项目是有了,可唯独缺钱,老百姓手头那点存款根本不足以支撑起一栋现代化的大棚。正当孙磊和其他村干部发愁时,“扶贫贷”就来了。
  “这可是给村民们雪中送炭的好事情!”不过,孙磊也坦言,面对送上门的低息贷款,一些村民也是顾虑重重,担心背负上债务,还不上贷款,于是银行进村滚动宣传,村干部入户上门打气,终于让一些村民卸下思想包袱,勇敢地迈出了人生致富的第一步——贷款,然后盖大棚。
  为了扶真贫、真扶贫、扶好贫,大连农商银行庄河支行与庄河市“扶贫办”共同组建了“扶贫贷”督导组,对逐个乡镇政府、村委会进行现场业务指导,现场答疑解惑,现场受理贷款申请,携手推进“扶贫贷”这一惠民工程。
  金融进一村,贫困退三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磊和村干部对“扶贫贷”保持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在协助大连农商银行选择贷户时,绝对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首先必须是贫困户,其次要有强烈的脱贫意愿,另外还要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最关键的当然还是诚实守信,“不务正业的农民首当其冲的就过不了村委会这一关。”
  孙磊告诉记者,依托已经建成的和在建的大棚,仅草莓种植这一项,预计每年可以为万亿村的村民增加五六百万元的收入。伴随着万亿村草莓种植规模的日渐扩大,眼下孙磊和村干部们正在考虑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学习借鉴成熟经验,成立专业合作社,让万亿村优质的草莓形成规模、形成品牌,进入大商超。
  “万亿村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而且更要闯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不然真对不起‘万亿村’这个名字。”孙磊笑着说,有了大连农商银行的“扶贫贷”助力,他和村干部们都满怀信心。
  目前,万亿村已经有将近1/4的农户建起了大棚,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更接地气的扶贫贷款产品
  “扶贫贷”从产品的酝酿、落地,无不彰显出创新的基因。
  目标清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重点支持特色种养加工业等生产经营项目,优先扶持绿色生态、规模化程度高等产业项目。
  封闭管理——作为庄河市农发局与大连农商银行庄河支行合作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庄河市政府平台公司专门开设“风险补偿基金”账户,实行专户封闭式管理。
  杠杆效应——风险补偿基金额度以1000万元起点,贷款授信额度为1亿元。贷款利率在常规农业贷款利率基础上下浮30%。
  有的放矢——“扶贫贷”主要用于推动扶贫产业发展,低收入村农民脱贫和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凡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单户贷款额度最高为5万元,并对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复员军人等群体予以优先放贷。庄河市财政局和庄河市农发局则分别负责合作资金与合作实施方案的监管和落实。
  自4月20日在荷花山完成首批贷款发放以来,这一面向庄河全市21个乡镇205个村的“扶贫贷”金融产品,由此开启了扶持55个低收入村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和村民增收致富的大门。
  来自大连农商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扶贫贷”运行首月,庄河市就发放“扶贫贷”贷款418万元,惠及庄河低收入户86户,并不断产生了良好的带动效应、示范效应。目前,已在庄河21个乡镇陆续全面铺开,实现在庄河地区累计发放620笔、金额3100万元,预计在年内投放5100万元,惠及1020户农户。
  精准扶贫大连农商银行在行动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和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大连农商银行始终以支持地方经济、扶持三农发展为己任,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逐年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在帮助农民脱贫增收、促进农业农村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产业化“四化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8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330亿元,在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近20%。
  在实际工作中,大连农商银行通过加强银政合作、银保合作、银担合作等方式,开创了新时期“三农”金融工作新局面。特别是在金融精准扶贫领域,通过创新“龙头企业+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以及“能人+贫困户”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漫灌式、输血式扶贫,实现向滴灌式、造血式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转变,开创了金融精准扶贫的新局面、新路子。
  事实上,无论是该行两权抵押贷款、农业设施物权贷款等普惠产品的研发,还是苹果贷、青贮贷、家庭农场贷等特色产品的推出,目的都是将贫困户纳入到成熟、完善、稳定的产业链条中去,提升扶贫的精度,增强金融扶贫的可持续能力。而“扶贫贷”的研发、推出到推广,同样体现着这一思路,同时也只有让“贷款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才能真正打通信贷资源流向贫困户的通道,真正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的能力,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
  目前,大连农商银行正全面组织各个支行系统学习金融精准扶贫的庄河经验、庄河样板,并准备将“扶贫贷”逐步在各个支行进行复制推广。同时,该行重点还将进一步简化流程、实施优惠利率、开通绿色通道,全面做好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帮助低收入村农户发展特色种养加工业等生产经营项目,对具有绿色生态功能、规模化程度高等产业项目给予优先扶持。鼓励和支持低收入村农户以扶贫小额到户贷款入股农业企业、合作组织,探索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扶持低收入村农户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脱贫致富,初步建成全面覆盖低收入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努力在全市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三农”金融服务主力军的更大更好作用。(臧超纲 本报记者邵海峰)
  [“三农”热点]
  在党中央号召“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如何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思索,更在行动。
  2017年,大连市明确要求所有低收入村都要有产业项目落地,有产业就得有农户参与,有产业就得有资金投入,而农民发展产业最大的瓶颈就是“缺钱”。农民发展产业,“钱从哪里来”?
  脱胎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大连农商银行不忘初心,改制后的五年来,一直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以普惠金融为己任。在如何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大连农商银行也一直在寻找新的路径。
  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政府与金融机构找到了共同的发力点,银政携手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2017年2月24日,大连农商银行庄河支行与庄河市政府签订“扶贫贷”合作协议。大连农商银行成功将金融与扶贫有机结合,变扶贫“输血者”为“造血者”,成为东北地区首家开创金融扶贫产品的金融机构,从而开启了创新服务“三农”的全新模式。
  诚如签约双方所言,这次“扶贫贷”合作协议的签订,是贯彻落实大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意见的战略举措,是庄河市政府与大连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的扶贫合作新模式。作为大连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开创之举,也得到了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
  (来源:《大连日报》2017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