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从“不愿贷”到“放心贷”
走进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代庄村,一座座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村民季怀忠正在棚里忙着查看西红柿的生长情况,“一年能收两茬西红柿、一茬黄瓜,今年蔬菜的行情不错,毛收入有10万多元。靠这1亩多的大棚,我们家真正摆脱了过去的苦日子。”
季怀忠妻子生病在家,长期吃药。两个孩子上学,负担不轻。外出打工,要照顾家人脱不了身。光指望几亩地,辛苦一年赚不了几个钱。季怀忠想发展蔬菜大棚,但一算账,犯了难。“大棚投入要十几万,怎么都凑不够啊。”
在季怀忠一筹莫展的时候,山东沂南农村商业银行伸出援助之手,为他提供了5万元额度的“富民农户贷”,授信3年,无需提供抵押担保。“加上政府提供了7万元的蔬菜基金,自筹的2万元,盖大棚的钱凑够了。”季怀忠说。
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要靠“领头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也是山东农商银行系统支持的重点。山东青田食品有限公司从事大蒜脱水加工,去年产量达7500多吨,产值超过2亿元。“我们想扩大生产规模,但在资金上出现缺口。”总经理黄立刚说,农商银行主动了解情况,与公司达成协议,带动一户贫困户,可获得5万元的贷款额度。目前公司带动了200多户贫困户,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贷款。
公司与农户建立了多种利益联结机制。黄立刚说,有劳动能力的,在工厂车间务工,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没有劳动能力的,可安排其子女务工,企业从每月工资中扣除200元,再补贴200元,发放到贫困户本人手中。
“我们还在周边村镇发展订单农业。”黄立刚说,公司与农户签订大蒜种植合同,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按照市场保护价收购,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保障了公司货源的质量。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献玲介绍,山东农村商业银行系统点多面广,业务规模大,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近年来,全省农商银行系统一方面创新金融产品,推出了“富民农户贷”“党员信用贷”“拥军贷”等系列特色产品,具有利率低、期限长、放款快的特点。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综合金融服务,主动引导和服务家庭消费,延伸装修、物业、快递等增值服务,积极为客户提供家庭式一揽子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搭建起了金融精准扶贫“绿色通道”,引金融活水“滴灌”到穷根,农户从“不愿贷”到“放心贷”。
银行从“不敢贷”到“主动贷”
农业产业面临自然气候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银行从风险把控的角度,一定程度上存在惜贷的心理。
山东农商银行系统通过加强全流程风险监管,保证扶贫贷款能“放得出、收得回”。首先明确“贷给谁”。坚持扶贫贷款以增加贫困人口真实收入为根本目的,银行加强与政府联动,共享扶贫数据,保障贷款真正发放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其次明确“干什么”。主动对接地方优势产业,重点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等,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贫困户紧密参与产业发展各链条。只有贷款实打实地投到生产中,才能保证“还得上”。
引进政府增信,建立银行、政府和担保公司共担风险机制。以“富民农户贷”为例,政府提供风险补偿基金,一旦出现违约,政府承担90%的损失,剩余的由农商银行承担。
银行吃了“定心丸”。山东农商银行系统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量身设计多元金融产品。针对下岗人员、创业妇女,开办小额创业贴息贷款。积极向贫困户普及金融知识,让农民能贷款,会用款。截至2017年6月末,山东农商银行系统各项贷款余额10195亿元,涉农贷款达707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增加额连续11年在全省金融机构排名第一。
王献玲说,山东农商银行系统积极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着力加强对“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将金融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来抓,通过优化考核引导,激发全机构、全网点、全人员的扶贫积极性,集全系统之力研究破解贫困之策,提升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为金融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形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报记者 王浩)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9月17日)